摘要:两周前,我就在说大家即将迎来暴富时刻,指数马上就要创10年新高。
首先,恭喜所有洞察先机、把握机会的朋友们!
两周前,我就在说大家即将迎来暴富时刻,指数马上就要创10年新高。
而一个月前,我更是大胆预示“大牛市来了”,并鼓励大家抓住这翻身的绝佳机会。
当时很多人或许将信将疑。
没想到这周就真真切切地应验了!
此刻,我忍不住小小嘚瑟一下,毕竟在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就已经提前精准预判。
恭喜所有相信并跟随的朋友们!
本文仅为个人投资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中所提及的操作和看法,都可能存在个人偏见和错误。
投资有风险,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均存在亏损,甚至腰斩退市风险。
希望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谨慎决策!
减仓半导体、保险。
收益率:24.16%
沪深300:11.26%
持仓对比沪深300:+12.90%
各位,还记得我上个月在《大牛市来了?翻身的机会到了?》里提到的‘牛市信号’吗?
时间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本周五(8月22日),上证指数以3825.76点完美收官,不仅创下了自2015年8月19日以来、整整十年来的新高,更是一举突破了3800点大关!
再把时间拉回到本周一(8月18日),这一天同样是A股市场浓墨重彩的一笔。
A股总市值一举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A股两融余额也突破了2.1万亿(达到21023亿),这可是时隔10年两融余额重新站在了2.1万亿这个关键节点上。
而且仅8月18日这一天,两融交易额更是达到了3273亿。
这是历史上第三高的单日记录,仅次于2024年10月8日(4073亿)和10月9日(3324亿)这两天。
足以见得市场活跃度已非同寻常。
以上种种“迹象”,就好像是大自然中春天来临前的万物复苏,都在明白无误地昭示着“牛要来了”。
最近这段时间,市场上确实是“牛声”渐起,我们身边喊“牛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什么“健康牛”“政策牛”“水牛”“结构牛”“结构水牛”。
我的天呐,我也是现在才知道,原来“牛”还分这么多种类,这就跟生物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种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还流行一种说法叫“在XXX中躲牛市”,比如说“在茅台中躲牛市”。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眼看着指数和别人持有的股票蹭蹭往上涨,而自己持仓的股票却偏偏像个“懒汉”一样原地不动。
不少朋友为此心里那叫一个焦虑,生怕自己就此被遗忘在“茅坑”里,这真的是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不过我还是想跟大家说,正如股神沃伦·巴菲特所说:"真正的好公司,就像是埋在地下的金子,总有一天会被发现,并闪耀出应有的光芒。"
相信我,是金子,总会发光。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聊聊牛市的真相。
半月前,我曾发过一篇深度解析股市的内容。
从宏观方面来讲,决定上证指数高低的,本质上是三要素:资产、资金、资金池。
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从个股的角度来看呢?
关于股价,我们可以借用孟岩在《投资中,我相信的事》一书里写过的相关逻辑。
牛市,一般来说,指的是股价在一段时间内,特别是短时间内快速地上涨。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呢?
书中提到一个公式:股价 = 价值 X 估值(情绪)。
这两个因素,到底是哪个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呢?
咱们接下来就一一来分析分析。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公司真正创造的财富。
它像一棵树,需要时间慢慢长大,是逐日累积的结果。
就像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说的:“时间是伟大的造物主。”
他想强调的是,价值的增长是一个缓慢而稳健的过程,需要静待花开,而非盲目追求短期的暴涨。
我们可以用孟岩在《投资中,我相信的事》中的观点来理解:价值的提升相对缓慢。
公司的内在价值需要企业的每一个人、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慢慢积累。
即使一个公司创造了20%的年增长,听起来不错,但简单折算到每一个交易日,也只有0.07%。
相比之下,情绪的上涨则短促而猛烈。
股票每天动辄3%、5%甚至涨停,这更多是情绪的部分带来的。
内在价值的波动,平均到每个交易日也就小于0.1%。
而市场情绪的波动,少则1-2个点,多则5-10个点。
所以,赚内在价值的增长,注定是慢慢来的过程。
以上是孟岩在书中所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思路下,也揭示了群体情绪的强大感染力和非理性力量。
赚取内在价值的增长,注定是一个缓慢而坚定的过程,而情绪的起伏,却能瞬间改变市场的面貌。
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一个基本常识:股价可以在一个月内翻倍,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却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爆炸式的增长。
那么,是什么在驱动股价的短期飙升?
情绪是关键其实刚才也已经提到了,答案是:情绪。
我们回顾这个公式:股价 = 价值 X 估值(情绪)。
当价值增长缓慢时,‘估值’(也就是市场情绪和乐观预期)就成了短期股价波动的关键决定因素。
在熊市的底部,价格受到价值的支撑,市场情绪被极度压缩,几乎降至冰点。
但到了牛市,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大量原本观望的投资者,步调一致地涌入市场,贪婪的情绪被猛烈而集中地释放,从而在短时间内大幅推高指数和股价。
A股牛市动因A股市场的牛市,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交易人群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比如,2015年的牛市,相比于熊市,新增股民的数量增加了数倍,这直接导致了A股情绪的剧烈波动。
而且,情绪爆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回望历史: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大盘股牛市持续了28个月,上证指数翻了6倍;
而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小盘股牛市仅用了8个月,创业板指数就翻了近4倍。
甚至去年的“9.24”行情,在“十一”前后,前后加起来也仅仅用了6天,就完成了快速的脉冲上涨。
这也解释了为何A股牛市往往呈现“短暂而极速的脉冲行情”。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储蓄搬家”的直接体现。
这点,我在之前深度解析股市内容中,也反复提及。
储蓄搬家当市场出现显著的“赚钱效应”,那些原本不怎么关注股市的群体,也会被吸引进来。
他们可能不完全理解股票的内在价值,但“隔壁老王赚钱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都说明年要涨到6000点”这样的声音,足以让他们将储蓄、理财等资产中的资金,跑步式地注入股市,从而推高股票价格和指数。
我记得在去年的“9.24”行情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工商银行银证转账的净流入数据,创下了2021年以来的三年半新高,这便是“储蓄搬家”最直观的证据(请看附图)
这种由“储蓄搬家”驱动的泡沫,其特点就是估值从极低迅速拉升到极高,完全透支了企业基本面的支撑能力。
吹得越大的泡泡,破裂时越是惊心动魄。
泡沫的终结,意味着增量资金的枯竭,股市将重归漫长的阴跌。
直到下一轮牛市的到来。
那么,为什么在大跌之后,股市还会持续阴跌?
这恰恰是“情绪主导”的必然结果。
当市场情绪转向悲观,一部分投资者不甘心,选择“等反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一点点破灭,不同承受能力的人陆续离场。
等所有人都绝望离场的时候,最低点就出现了。
热度顶峰除了“储蓄搬家”,A股牛市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社会热度急剧升温。
突然之间,身边讨论股市、关心股市的朋友多了起来,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
这种情绪的爆发,在互联网平台上也能得到验证。
比如,在2015年牛市顶峰附近,百度指数显示,关于“股市/股票”的搜索量,比熊市平均水平高出30多倍(请看附图)。
而当下热度依然在逐渐升温,还没有到达顶峰。
还是上篇《突破3700点,牛市序幕拉开:您还在观望吗?》中所讲,当下牛市仅为开始。
从上面提到的两点中,不论是从热度,还是储蓄搬家,都还没有出现高点的征兆。
除了这两点因素,还有离岸人民币,上篇已经讲的很详细了,这里不再赘述,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移步查阅。
比起牛市带来的暴富激情,我更想强调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那就是风险!风险!风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两个字,才是投资中最真实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毕竟,市场再怎么精彩,也能在一夜之间让人血本无归。
在牛市里,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暴富的财富神话,但背后隐藏的,是无数投资者的破产故事。
为什么牛市中,‘一夜暴富’只是少数人的幸运,而‘破产’却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原因很简单:短期的股市,本质上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赌场。
一个人的暴富,往往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财富凝聚,但更多的时候,是财富的转移和消耗。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只有退潮时,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很多人幻想在牛市浪潮中捡到“大鱼”。
殊不知,真正亏掉资产的,很可能是那些“赶潮人”。
他们满怀期待,幻想着在浪尖上抓住机会。
却没想到,等潮水退了,自己竟一无所有。
这就像海边的渔夫,只有在退潮时,才能安心收获贝壳。
在涨潮时拼命追逐,反而一无所获。
亦如投资哲学家费希特所说:“在变幻的海浪中保持冷静,是获胜的秘密。”
真正能在牛市中收获满满的,永远是那些少数看透本质、把握规律的人。
也是懂得在“潮退时”把握机会的人。
而这种人,注定是少数的。
聪明的你估计也能看出来了,在潮水来了之后,才慌张冲进去,多半是死路一条。
真正可以把握牛市的关键在于:提前布局。
涨潮的时候赶海,你很难得到大海的馈赠。
退潮的时候,哪怕在海滩信步,你也能捡到美丽的贝壳。
彼得·林奇曾说过:“如果你持有某样东西,而它正在下跌,你可以很容易地买入更多,因为它们正在打折。但你为什么会在它上涨并且越来越贵的时候去买呢?”
商业和投资的逻辑是共通的:你不趁着无人问津、价格便宜时多买一些,难道要在人声鼎沸、价格飙升时疯狂抢购吗?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少数人以“正确的理由”购买股票,多数人却以“错误的理由”购买股票。
什么是正确的理由?
就是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
而错误的理由则是:股价上涨如此之快,再不跑步进场,就来不及了。
没能理解投资本质的人,他们的操作往往是“低估时不敢买,高估时杀红眼”。
他们追逐的是股价的快速上涨,一旦股价上涨,就成了他们冲进去抢购的唯一动力。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股价变得“更便宜”(回调)时,他们反而停止了买入。
巴菲特也曾对此感到非常困惑,他曾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我打算在自己的余生一直吃汉堡。当汉堡的价格下跌时,我们会在巴菲特家高唱‘哈利路亚’。当汉堡价格上涨时,我们则会哭泣。多数人在购买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时都是这种心理——除了股票。当股票价格下跌,你可以用钱买入更多的时候,人们却不再喜欢它们了。”
这些人就像是在桶里射鱼的机会不要,非得坐在浪尖上钓大鱼,完全是“只送钱、不攒股”。
如果你不想成为破产的那一拨人,那就把这些人的做法当作反向对标,准没错。
在本周五(8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备受瞩目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虽然原文信息量巨大,但我们只聚焦最重要的部分,他提到:
去年此时,我在这里指出,经济正处于转折点。
当时我们的政策利率已维持在5.25%~5.50%一年以上,这一紧缩立场有助于降低通胀并推动供需恢复可持续平衡。
通胀接近目标,劳动力市场从过热状态降温,通胀上行风险减弱。
但失业率却上升了近一个百分点——历史上除衰退之外并不常见。
此后在三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中,我们重新校准了政策立场,为劳动力市场在过去一年维持接近最大就业的平衡创造条件。
鲍威尔的这段发言,就差明说,下个月就降息了。
可以解读为:美联储正在从“抗击通胀”转向“关注就业风险”,这为下个月的降息打开了绿灯。
这段话说完,CME上,9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从讲话前的75% 左右直接飙升至91.3%!
紧接着,美股就开始大涨!
热门中概股也同样普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超2.8%。
蔚来上涨13%,小鹏汽车涨超5%,爱奇艺涨超4%,阿里巴巴涨超3%,京东、微博等涨超2%。
这股积极的信号,也体现在了离岸人民币上。
离岸人民币已经开始加速回流,预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直到美联储正式宣布降息,这种回流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还是之前讲的,美国势必会阻碍资金回流中国,至于具体措施。
我当然是不知道的,估计美国这会还在商讨之中的。
就像段永平讲的:“知道什么会发生比知道什么时候发生更重要”。
虽然美国会如何具体阻碍资金回流尚不明朗,但“资金回流”这个大趋势已然明朗。
好了,内容就到这里了。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期待与您共同成长,祝您下周财源广进!
来源:一生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