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金新能IPO:高负债下研发投入不足 7专利被宣告无效科创属性存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19:08 2

摘要:8月22日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A股时隔10年后重新突破3800点。与此同时,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在短暂沉寂了一周无IPO企业上会后,下周共有四家企业将登堂上会受审,这四家企业中三家具有典型意义,其中纳百川是创业板时隔72天后再次迎来企业上会,此前上会惨遭暂

8月22日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A股时隔10年后重新突破3800点。与此同时,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在短暂沉寂了一周无IPO企业上会后,下周共有四家企业将登堂上会受审,这四家企业中三家具有典型意义,其中纳百川是创业板时隔72天后再次迎来企业上会,此前上会惨遭暂缓审议的恒坤新材更是喜迎二次上会。

而作为新"国九条"发布后,A股首家获受理的IPO企业——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金新能)也是与恒坤新材同日上会受审,再次出现了科创板一日两审的盛景。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0年11月20日的泰金新能是一家主要从事高端绿色电解成套装备、钛电极以及金属玻璃封接制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企业。

在即将于2025年8月29日召开的上交所上市委2025年第32次审议会议上,泰金新能将接受上市委关于其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审议与表决。

事实是,泰金新能从递表伊始就吸引了外界更多的关注目光,不仅因其标志着科创板IPO受理恢复,更是因其属于在辅导验收有效期过期前擦线受理的IPO项目。

众所周知,上市辅导验收工作完成函有效期为十二个月,辅导对象未在验收工作完成函有效期内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的,需要重新履行辅导及辅导验收程序。

慧炬财经注意到,早在2023年6月22日,泰金新能便通过了陕西证监局对其上市辅导工作的验收,然而就在上市辅导验收函有效期即将失效前两天,泰金新能姗姗来迟终于获准了向上交所提交其此次科创板上市申报材料并获得了受理。

作为新"国九条"发布后,A股受理第一单,泰金新能的一举一动自然很难不引人瞩目,更惹眼的是其曾于2023年6月申报科创板但在受理前撤回了上市申请。

事实上,早在2021年泰金新能就开始筹划上市事宜,2022年11月19日还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23年2月23日,泰金新能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当月27日在陕西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由此,泰金新能进入了上市前的辅导阶段。

不得不说的是,泰金新能IPO能够获得上会时机,业绩持续增长、主动缩减了募投规模删除了补流项目等都为其获得监管层的认可加分不少。但其深陷高负债、高存货、低现金流的"两高一低"困局,再加上研发投入远不及同行,同时7 项专利被宣告无效科创属性遭疑,这些都成为了其IPO路上的拦路虎。

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78%

但遭疑是否期末集中确认收入

客观的现状是,在过去的2024年中,泰金新能营收成功突破了20亿元,扣非净利润也是接近两亿元,这为其IPO审核提速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业绩的持续增长,是泰金新能IPO后半程得以迅速获得推进的关键所在。

慧炬财经注意到,2022年至2024年,泰金新能营收增长颇为迅猛,从2022年最初仅10.05亿元规模,经过2023年的16.69亿元,到2024年时,其营收一举突破20亿元达到了21.94亿元,三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47.78%,对应扣非净利润也是持续走高,从2022年的8763.71万元,经由2023年的1.38亿元,2024年高企至1.83亿元,三年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也是达到了44.63%。

不过,虽然泰金新能2024年业绩继续保持了持续增长,但其当期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1.42%、33.05%,较之2023年同期营收增速的66.18%和扣非净利润增速的57.21%已是放缓。

再将时间拉长至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间,泰金新能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78%、44.63%,显著低于上一个报告期即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间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的79.28%和68.67%。

实际上,自2023年以来,铜箔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铜箔加工费大幅下降,尤其是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下游主要上市公司客户营业收入环比持续下滑在2024年第一季度亏损达到最大值。

嘉元科技、德福科技、诺德股份、中一科技、铜冠铜箔是泰金新能下游主要上市公司客户。

据WIND数据显示,在2024年,上述五家企业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了2.84亿元、2.37亿元、4.15亿元、1.31亿元、1.8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921.46%、442.96%、209.29%、2391.70%、588.79%。值得注意的是,诺德股份是2024年泰金新能新增第四大客户,销售金额为1.61亿元,为其贡献了7.35%的营收。

颇为不寻常的现象是,在2023年,泰金新能对第四大客户德福科技的销售金额从2022年的5,981.94万元增至1.47亿元,增幅达到145.90%;对第三大客户中一科技的销售金额从2022年的1.60亿元增至1.71亿元,增幅达到6.44%。

而在2023年中,德福科技和中一科技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下滑了84.58%、98.42%。

这种反差趋势就令人不解,毕竟2023年铜箔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铜箔行业下游客户开工率整体下降,尤其是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上述客户为何加大对泰金新能的采购呢?

在两轮问询中,上交所不仅追问是否存在期末集中确认收入的情形,还对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行业惯例、2023年以来是否存在通过下游试运行周期调节验收时点的情形,是否存在通过调节执行周期对收入金额进行调节的情况提出了质疑。

而在这些下游客户纷纷陷入亏损的情况下,泰金新能又能否独善其身保持业绩稳定?

果然,在二轮问询函中,上交所的第二问便是直指业务稳定性问题,要求说明2024年以来公司客户是否存在推迟或取消订单情况,公司与客户的业务及订单执行是否稳定。

所幸的是,随着铜箔加工费的上涨,当时间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嘉元科技、德福科技、铜冠铜箔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诺德股份、中一科技也实现了大幅减亏。

这就使得泰金新能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继续保持了增长,当期实现营业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了17.31%;实现扣非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了16.18%。

或为了证明自身业绩具有增长性,泰金新能又对2025年1-9月业绩进行了预测,预计2025年1-9月可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至17.5亿元,同比增幅14.23%至21.15%;预计可实现扣非净利润1.35亿元至1.5亿元,同比增幅8.92%至21.02%。

泰金新能是否能够达到其预期中的业绩增长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在过去的2024年中,其以经营能力的不断增强即将把自己送上上交所上市委的审议现场。

分红6000万元后又补流1.33亿

遭质疑后募投大缩水补流项目全砍

有了不俗的业绩作为保障,在近两个月前的招股书第三稿中又主动缩减融资规模,这也成为了泰金新能之所以能成功推进IPO审核的关键因素。

按照泰金新能最初申报的上市计划显示,其原计划通过此次IPO发行不超过4,000.00 万股新股以募集15亿资金投向"绿色电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高性能复合涂层钛电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三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仅补充流动资金一项,泰金新能拟投入募资资金1.33亿元。

而与其他拟IPO企业一样,泰金新能也存在被市场广泛诟病的递表前大手笔分红,又通过IPO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情形。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泰金新能现金分红了6,000.00万元。

一边慷慨大手笔分红,一边又要从资本市场补血,其资金需求的真实性与募资合理性就引发了外界和监管的质疑。

在上交所的问询中,两次均对泰金新能此次IPO募投项目发起质询,不仅对新增产能的合理性必要性、能否消化提出了疑问,还质疑其补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问询回复中,泰金新能及中介机构坚称补流具有必要性、合理性。

犹记得,在2024年3月,证监会主席吴清首次以新身份公开露面谈及对IPO企业的监管时着重强调"企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

自从监管层明确杜绝企业上市圈钱动机后,不少拟IPO企业在上会前为了顺利推进审核大多都主动删减补流项目,更有甚者在过会后的注册稿中还在删除补流项目,刚刚于7月31日拿到批文的云汉芯城就是个典型例子,其在注册稿中突然删除了4.2亿元补流项目。

严峻的现状是,在严把上市入口关的当下,监管层对拟IPO企业募资补流不仅问询趋严审核也更加审慎。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因额度过大被监管层调控外,企业自身删减补流项目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能尽快过会尽快拿到批文发行,而那些在分红后还欲大手笔补流的企业选择删除补流项目换取上市通行证就成为了多数选择。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25年6月30日的招股书第三稿中,泰金新能募投计划悄然发生了修改,整体融资规模变成了9.9亿元大幅缩水了34%,原本计划投入1.33亿的补充流动资金一项被彻底删除,其他三大募投项目依次分别缩水了30.76%、17.66%、38.68%,此次补流项目的突然删除,不排除是对监管与市场广泛质疑的回应。

远超同行的高负债压顶现金流告急

存货激增毛利率异常平稳引人生疑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业绩向好,但泰金新能资产负债率高企也是不容忽视,其负债率已高企至90%上下为其带来了更严峻的经营压力考验。

而此次补流项目的删除,对于负债率高企的泰金新能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在此次IPO计划募资中,泰金新能原本打算将其中的1.33亿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如果IPO一旦成行将大幅缓解泰金新能那高企的负债率。

泰金新能自己也承认,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其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据泰金新能招股书上会稿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中,其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91.35%、92.04%、84.86%,而同期同行可比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仅为61.19%、59.17%、59.21%,泰金新能分别高于同行平均值30.16个百分点、32.87个百分点、25.65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情况表明公司一直处于高负债状态或难以摆脱财务困境。

与此同时,在2024年中,泰金新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也已为负值,为-4.7亿元,在2022年和2023年中,此项数据还分别为2.36亿元和2.1亿元。

而上交所就发出灵魂拷问"是否存在较大的回款风险,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

事实是,泰金新能这种高负债水平直接导致偿债能力下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同行业公司也明显偏低,显示出了巨大的偿债风险。

而在高负债率背后是泰金新能合同负债的急剧飙升,2023年增速高达51.85%,这也使得现金流可能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偿债能力。

泰金新能也直言不讳表示,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来实施公司战略,增强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加快公司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

但这种高举债经营的模式可能会引发投资者担忧,这意味着公司经营风险较高,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实际上,造成高负债的主因是泰金新能业绩增长收取了大量的客户货款,但其货物长时间以存货中发出商品的形式流转与路途中,导致其无法确认收入,只能将客户货款计入合同负债项目。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泰金新能合同负债分别为15.7亿元、23.83亿元、14.65亿元,同期存货分别为16.84亿元、26.67亿元、20.7亿元,发出商品账面价值分别为9.69亿元、19.98亿元、16.2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31.33%、43.72%、43.40%。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在2023年,泰金新能存货激增至26.67亿元,同比飙升了58.37%,存货周转率由2022年的0.71次/年下降至2023年的0.60次/年,但泰金新能的主营毛利率水平却异常平稳,还进而由2022年的22.30%上升至2023年的22.45%,合理性引人质疑。毕竟在通常情况下,存货周转率的下降意味着公司存货资金占用增长过快,通常会导致毛利率下降。

此外,令人担忧的还有泰金新能应收账款的逐年倍增。

在2022年,泰金新能应收账款余额约为3.03亿元,到了2024年,则陡增至6.81亿元——这三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0.05%超过其同期间营收复合增长率的47.78%。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应收账款期后回款比例的逐年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泰金新能应收账款期后回款比例由2022年时84.15%,经由2023年71.38%,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40.23%。

事实上,嘉元科技、中一科技、德福科技等客户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数情况,阶段性资金紧张导致其支付供应商应收账款的意愿下降,从而出现了其期后回款比例逐年下降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泰金新能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76.99%、69.31%、60.19%,占比逐年降低,2023年和2024年还高于同行平均水平的64.34%和45.43%;同期间逾期应收账款分别为6,962.73万元、14,532.79万元、27,117.89万元,占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23.01%、30.69%、39.81%。

针对于此,泰金新能的解释是,2023年以来,受下游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部分客户因经营情况对资金支付有所放缓所致。

而仔细审视这份招股书上会稿,不难发现泰金新能深陷高负债、高存货、低现金流的"两高一低"困局,在如此高负债率下,泰金新能是否有足够的偿债能力来支撑其未来发展?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又如何保证在负债高企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市场竞争力?

研发投入不足大幅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7项专利遭宣告无效创新属性被拷问

另外,在研发方面,泰金新能自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阴极辊的进口替代,但此举却与其研发投入比整体下滑且大幅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无疑是衡量泰金新能是否具有鲜明科创属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泰金新能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乐观。2022年至2024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755.39万元、4,854.30万元、7,183.97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74%、2.91%、3.2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5.33%、5.80%、7.25%,分别低了1.59个百分点、2.89个百分点、3.98个百分点。

尤其是在递表当年的2024年,泰金新能研发费用率仅为3.27%,不仅明显低于2022年的3.74%,也远低于可比公司同期7.25%的平均值,研发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而在高端电子电路铜箔仍依赖进口,相关核心制造技术尚未形成突破的现实下,如此研发投入,泰金新能又将如何保持竞争力?

更引人关注的是,报告期内,泰金新能还存在12项发明专利被某自然人申请宣告无效的情形,其中7项专利被宣告无效,5项专利维持有效。在2024年泰金新能未获得新的发明专利,这些都让人犹疑其在技术创新方面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

而在二轮问询中,上交所首当其冲的第一问便是关于科创属性,要求说明阴极辊、生箔一体机、钛阳极的核心技术、技术路线等与境内外同行业公司相比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形成比较优势,指标上相比于境内外同行业公司实现的技术提升效果及先进性表征。

在最新招股书中,泰金新能也承认的是,若无法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或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研制的新产品、新工艺等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公司将面临已投入的研发创新成本无法如期为公司带来预期收益,进而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近期科创板IPO迎来重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加之前有西安奕材过会后次日就闪电提交注册先例在先,泰金新能最终能否顺利过会进而成功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

来源:慧炬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