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的情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3 01:31 2

摘要: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我看过《鸭绿江》文学刊物刊登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邮箱的故事”这篇散文,大脑模糊记得他到很远路投递文学稿件,有时找邮递员开信箱,将信取出对文章进行修改,这情景我也曾经有过多次。虽然我并不是有名气的作家,只不过充当作家中一个旗子,并没有什么大

邮箱的情结

李洪河

绿色的邮箱,看起来似乎平常,连着你我他,是通往世界信息的通道,乘载着世界亿万人的心,是人与人之间互通友情的纽带。之所以这样,我与邮箱有不解的情结。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我看过《鸭绿江》文学刊物刊登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邮箱的故事”这篇散文,大脑模糊记得他到很远路投递文学稿件,有时找邮递员开信箱,将信取出对文章进行修改,这情景我也曾经有过多次。虽然我并不是有名气的作家,只不过充当作家中一个旗子,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感。在当时,我是一名业余农民通讯员,写的是新闻稿件,与贾平凹写作方面,走的不是一条路。

那是1975年,我开始为党报撰写新闻报道,只是一名普通的通讯员,信心是满满的,写稿常出现纰漏,不是人名搞错,或者事件里的内容写混,所以经常去二里地邮局找邮递员开邮箱,将稿件取出再重新写稿。一次次折腾,搞得投递员无奈,一见我脸沉下来,“你又来讨厌了”。我只是嘿嘿一笑地说:“我又来找你麻烦了”。

记得1984年开春备耕时节,我听到一位农民向我反馈,要买铁犁铧,可就是买不到。顿时我有了新闻敏感,自知这是一条好新闻,于是写了一篇“供销部门尽快进犁铧‘’的群众来信。

说怪也怪,这篇稿写得别扭,小新闻稿也和我较劲,稿子写完,去邮局投稿,又觉得不成熟,从邮箱取出后重新再写,最后终于把稿子发出去了。

这篇新闻稿件先后在《合江日报》现今的《佳木斯日报》《黑龙江农村报》《黑龙江日报》发表。

我做梦万万没想到,这可惹了大麻烦,捅了大娄子,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信息媒体,靠的是广播和地方报纸。外地推销犁铧的信件,像雪片一样的飞往我所在的村屯。最多的是木兰、青岗、巴彦等县农机部门,并且在信中对我承诺推销犁铧提成20%、30%。那我本县县农机公司和县农机局,推销犁铧的信件也少不了。更让我吃惊的是,县农机公司、县农机局到《合江日报》《黑龙江日报》告我的状,并派人到村调查我。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时间满村流言蜚语,“李洪河这回写吧,上面来人抓他。”我坚信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道理。《黑龙江日报》《合江日报》来信催促我,说明事实真相。如有意编造假新闻,造成后果的行为,在报社上公开检讨,取消报社通讯员的资格,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嗨,我后怕出现新闻纰漏,用誉写纸腾写的稿件,还备予了一份存稿,以防不测。我把写过的原稿寄给《黑龙江日报》,并说明了理由。《黑龙江日报》回信答复了我,稿件没有问题,是商家有意找你推销。我又到《合江日报》交涉此事。《合江日报》群工部主任安富,领着我见到财贸部主任徐凤书,两位主任见我,笑呵呵的说,“小伙子年轻,写稿出现波折,以后千万要注意,敏感性的新闻尽量不要写。”两位老师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里。至于我后期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始终牢记“新闻无小事”这一道理,无论写新闻稿,还是文学稿件,始终将此事件,作为人生深刻的教训。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写信或写稿件,几乎不用邮箱,社会快速发展,告别了历史的时代。以上这就是我邮箱真谛的故事。

作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曾出版发行《汤旺河之歌》《岁月情歌》《亮子河游记》小说散文集。

来源:走在路上会快乐的小傻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