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2日,一则“为证明我爸是我爸,女子无奈起诉奶奶”的新闻引发热议。
2025年5月12日,一则“为证明我爸是我爸,女子无奈起诉奶奶”的新闻引发热议。
北京的张女士在父亲去世后,因无法证明与父亲的亲子关系。
耗时两个月、最终通过起诉九旬奶奶获得法院调解书,才得以继承父亲留下的10万元存款。
这一事件再次将“证明亲属关系”的难题推向公众视野。
三代同户成“绊脚石”,户口簿难证父女关系
2024年9月,张女士的父亲因病离世。
整理遗物时,她发现父亲在某银行有约10万元存款,但因密码未知需走继承程序。
尽管她携带了父亲的死亡证明、户口簿、父母结婚证及独生子女证,银行却以“三代同户、户主非其父”为由拒绝办理。
原来,张女士家的户口簿登记了姑姑、大伯等亲属信息,户主亦非其父,导致无法直接证明父女关系。
银行要求她提供公证书或法院文书确认继承权。
公证遇阻,诉讼成唯一出路
张女士随即前往公证处,但新问题接踵而至:奶奶作为法定继承人之一,需提交其人事档案。
然而,奶奶原单位已倒闭30余年,档案无从调取,公证陷入僵局。
最终,在律师建议下,张女士选择起诉年近90岁的奶奶,请求法院确认继承权。
法院了解到奶奶自愿放弃继承后,迅速出具调解书,银行核实后完成资金划转。
这场“亲情官司”虽耗时两月,却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程序繁琐引争议:便民与风控如何平衡?
事件曝光后,网友质疑银行“故意刁难”,认为户口簿、结婚证等材料已能佐证关系,额外证明缺乏合理性。
法律人士指出,银行要求公证或诉讼是为规避遗产纠纷风险。
根据规定,超过5万元的存款需通过法律程序确认继承权,而小额存款(5万元以下)则可简化提取。
然而,类似张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2024年江苏一女子亦因无法提供公证文书起诉银行,最终法院判决支持其继承权。
专家呼吁:打破信息壁垒,统一继承标准
律师指出,此类困境暴露了户籍制度与现代家庭结构的脱节,以及部门间信息共享的不足。
例如,三代同户、历史档案缺失等问题,让简单继承变得复杂。
专家建议,银行可与公安、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通过婚姻登记、户籍系统直接核实关系,减少证明负担。
此外,提前订立遗嘱或告知家属账户密码,也能有效避免继承程序繁琐。
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老龄化社会中遗产继承难题的缩影。
如何在保障资金安全与便民服务间找到平衡,仍需制度优化与技术创新。
正如网友所言:“证明亲情,不该比继承遗产更难。” #女子为取已故父亲存款起诉奶奶#
来源:免费育儿资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