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太后(辽):以战止战,奠定百年和平辽朝萧绰(萧太后)摄政时,面对辽圣宗年幼、宗室动荡的局面,她不仅稳住朝局,更亲率大军与北宋对峙。史载她 “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生擒杨业后不恋战,反而与宋签订 “澶渊之盟”—— 这份盟约虽让北宋纳岁币,却换来了宋辽百年无战事
提及大清垂帘听政,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慈禧。
这位执掌晚清 48 年的太后,因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成了 “女祸误国” 的代名词。
可翻开趣历史网梳理的 “十大垂帘听政太后” 名单会发现,同样是后宫掌权,有人护国安邦、推动革新,有人却将王朝拖入深渊。
慈禧在这十位中到底排第几?答案或许比想象中更刺眼:她不仅难及顶尖,连 “合格执政者” 的门槛都没摸到,堪称十大太后中的 “反面典型”。
趣历史网列出的十大垂帘听政太后中,前五位里至少三位堪称 “治国能臣”,她们的执政逻辑,恰恰是慈禧最缺失的 “家国担当”。
萧太后(辽):以战止战,奠定百年和平
辽朝萧绰(萧太后)摄政时,面对辽圣宗年幼、宗室动荡的局面,她不仅稳住朝局,更亲率大军与北宋对峙。史载她 “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生擒杨业后不恋战,反而与宋签订 “澶渊之盟”—— 这份盟约虽让北宋纳岁币,却换来了宋辽百年无战事,辽朝也借机发展经济,疆域内 “牛羊遍野,市井繁荣”。
对比慈禧:甲午战争时躲在颐和园办寿宴,庚子国难后喊出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样是面对外患,萧太后是 “以战求和平”,慈禧是 “以割地换苟安”。
邓太后(东汉):抑外戚、兴改革,危难中守江山
东汉邓绥临朝 16 年,接手的是和帝留下的 “冗官遍地、国库空虚” 烂摊子。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简机构,裁掉 500 多名无用官吏;为防外戚专权,连亲哥哥邓骘犯了法都严惩不贷;更支持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文化传播。
史载她执政期间 “岁比不登,民多饥困”,却能通过减免赋税、开仓放粮稳定民心,41 岁操劳到咯血而亡。再看慈禧:掌权 48 年,纵容李鸿章、荣禄等派系内斗,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百姓在 “庚子赔款” 下卖儿鬻女,她却依旧 “日费万金”,两人对 “执政责任” 的理解,差了不止一个时代。
褚太后(东晋):三起三落护正统,不恋权柄有格局
东晋褚蒜子一生伴五帝、三垂帘,每次出山都是 “临危受命”:第一次抱两岁幼子登基,稳住东晋初年政局;第二次面对皇帝沉迷修道,她果断出山收拾烂摊子;第三次更是顶着权臣桓温的压力,立 11 岁的司马曜为帝,彻底瓦解桓温篡权野心。
最难得的是,她每次掌权都以 “归政” 为目标,儿子成年即退隐,从不像慈禧那样 “死死攥住权力不放”。褚太后临终前仍嘱咐 “尊帝亲政,勿扰朝局”,而慈禧到死都在囚禁光绪、安排亲信,格局高下立判。
趣历史网评价慈禧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政治舞台上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可这 “惊心动魄”,全是给国家和百姓挖的坑。
慈禧的权力之路,从 “辛酉政变” 就沾满算计。她联合恭亲王奕訢扳倒顾命八大臣后,表面重用奕訢,暗地里却扶持荣禄、袁世凯制衡他;洋务运动时,她放任 “洋务派” 与 “顽固派” 斗得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渔利 —— 李鸿章搞北洋水师,张之洞就拆台建南洋水师;康有为搞戊戌变法,荣禄就直接带兵镇压。
这种 “以派制派” 的手段,看似稳固了她的权力,却让晚清官场 “无人谈治国,全在搞站队”。对比同样面对派系问题的褚太后:她执政时坚决打压桓温势力,却不搞 “一刀切”,而是逐步提拔寒门官员平衡朝堂,两人的政治智慧天差地别。
趣历史网提到 “清代垂帘听政制度到慈禧时发展到鼎盛”,可这 “鼎盛” 的背后,是对国家资源的疯狂挥霍。1888 年,她挪用海军经费数百万两重修颐和园,理由是 “筹备 60 寿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已攻占朝鲜,她却下令 “庆典不可停”,甚至说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最终北洋水师因 “船龄老化、弹药不足” 全军覆没,中国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 这笔钱若投入海军,足以再建一支北洋舰队。而同样面对财政压力的邓太后,执政时 “躬行节俭,罢诸淫祀”,连自己的服饰都要求 “无锦绣之饰”,两相对比,慈禧的自私暴露无遗。
晚清并非没有翻身机会,戊戌变法就是最后的 “救命稻草”。可慈禧视变法为 “威胁皇权” 的洪水猛兽,仅 103 天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处死 “戊戌六君子”,连 “废除科举、发展实业” 这些利国利民的举措也全被废除。
后来搞 “清末新政”,她也只是 “换汤不换药”:表面上编练新军、改革官制,暗地里却通过 “皇族内阁” 将权力全抓在自己人手里。
趣历史网记载魏灵太后因 “荒淫无度、佞佛耗财” 导致北魏灭亡,而慈禧的 “顽固守旧”,比魏灵太后更甚 —— 魏灵太后是 “无能误国”,慈禧是 “明知故犯”,她心里清楚改革能救中国,却怕改革动摇自己的权力,宁可看着王朝灭亡,也不愿放权。
若给十大垂帘听政太后分档,萧太后、邓太后、褚太后是 “顶尖治国者”,吕雉、刘娥是 “合格执政者”,魏灵太后是 “无能误国者”,而慈禧,只能算 “恶意败家者”—— 她不像魏灵太后那样 “无知”,也不像武则天那样 “有野心更有能力”,她的所有行为,都围绕 “保住权力” 这一个目标,为此不惜牺牲国家主权、耗尽民力、扼杀希望。
趣历史网在 “十大太后” 结语中说:“这些女人在男权社会里脱颖而出,垂帘听政是她们的具体表现。” 可同样是 “脱颖而出”,有人用权力推动时代进步,有人却用权力满足私欲。
慈禧的悲剧,不在于她是 “女人执政”,而在于她把 “执政” 当成了 “谋私” 的工具 —— 她执掌晚清 48 年,恰逢世界列强变革的关键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强,中国却在她的手里从 “天朝上国” 沦为 “半殖民地”,这样的执政者,别说进入 “十大太后” 的前列,连被称为 “执政者” 都不配。
回望这十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我们能记住萧太后的 “以战止战”,邓太后的 “鞠躬尽瘁”,褚太后的 “不恋权柄”,却只能记住慈禧的 “割地赔款”“挪用经费”“镇压变法”。
历史从不亏待有作为的执政者,也从不纵容自私的掌权者 —— 这,就是慈禧在十大垂帘听政太后中,最真实也最刺眼的 “档次”。
你认为慈禧与其他垂帘听政太后相比,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来源:新桃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