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蛙大嘴勺卖爆50万单,审丑时代真的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16:36 2

摘要:可当它被网友票选为淘宝“丑东西”五强后,订单像潮水般涌来,几秒售罄,订单排到第二年,价格一路看涨。

景德镇陶艺人陈二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手里那把“碧绿青蛙勺子”会火成这样。

这把勺子比例笨拙,青蛙表情憨态可掬,在讲究精致典雅的陶瓷界显得格格不入。

可当它被网友票选为淘宝“丑东西”五强后,订单像潮水般涌来,几秒售罄,订单排到第二年,价格一路看涨。

陈二沟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终于明白:“大家爱的不是‘丑’,而是‘丑’之下的态度。”

与此同时,杭州天目里的“丑东西”艺术展人潮涌动。

开展仅一周,日均参观人数突破3000人。

人们跟着“丑”鞋动线旋转跳舞,在变形镜前对着“丑衣服”自拍,甚至对着“丑头套”写生。

大多数走出展厅的人都会发出相似的感叹:“救命,太丑了,但越看越上头!”

这场名为“丑时已到”的展览,是淘宝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策划的。

它把过去五年在社交平台发酵的“丑东西”现象,搬进了精心设计的展览空间。

展厅中央,一片无边无际的流形猫堆格外抢眼,由无数猫头形状的无边抱枕堆叠而成,像极了儿童画的随意堆砌。

策展人用这个装置表达了一个观点:“丑”的意象是流动的,美丑界限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刘益红在“丑时已到”圆桌论坛上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美与丑的定义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主流美学霸权总会催生对立面,“丑东西”不是要取代美,而是让被忽略的趣味重新获得空间。

“丑东西”的源头可追溯到2020年。豆瓣小组“丑东西保护协会”在五个月内成员从5000人猛涨到15万,如今已逼近25万大关。

组员们在此分享生活中发现的“奇珍异宝”,只要丑得够独特,就会有人打出“保护”二字。

淘宝顺势在2020年底推出首届丑东西大赛。绿鱼人头套、老虎上山连裤袜、仿真人脸口罩等“出圈作品”不断涌现。

简单心理APP创始人简里里点破了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某种意义上,‘丑东西’变成了年轻人反主流的情感容器与社交符号”。

在圆桌论坛上她分析,这些反美学的抽象物品承载了漂亮东西无法承载的情绪,成为安全的释放阀。

买一个“丑”勺子不是为了配合餐桌美学,而是拍照发给“懂的人”。

收集一个比例怪异的手办,是因为它和自己的怪诞感受对上了暗号。

这种消费行为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身份认同的暗号。

“我不想取悦你,我只想取悦我自己。”这可能是“丑东西”背后最直白的价值观。

“大庆油王”田一名的转变,是“审丑”商业价值的生动注解。

2021年,他因穿着亮片西装、梳着油头夸张翻唱《热爱105°C的你》而全网群嘲,被打上“人类低质量男性”的标签。

2025年,他的演唱会却创造了开票48小时内全部售罄的纪录。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粉丝中18-24岁年轻人占比高达67%。这些Z世代用真金白银为“油腻美学”买单。

在投资人黄海看来,用户对小众、非标、“不一样”的需求长期旺盛。

个性化IP能帮助商业避开同质化竞争,甚至创造高溢价。

Sofubi手办设计师吕师傅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他的十二生肖灵性摆件被评为“丑东西”后,网店日均访客量翻了三倍,二手市场价格随之暴涨。

淘宝“丑东西”项目负责人胡昱透露,“丑东西”已带动平台相关产业销售过亿元。

这个平台IP正在赋能中小商家,推动供需两端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从青蛙勺子到流体猫堆,从田一名演唱会到蝴蝶公主的“虎上山连裤袜”,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审美变革。

刘益红认为,年轻人正从‘艺术审丑’走向‘消费审丑’,他们的消费动机正从价格和功能转向追求自由、丰富、奔放。

这种趋势驱动着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蝴蝶公主坚信,一些所谓“丑”的产品会变得越来越主流。

“比如洞洞鞋、雪地靴,它们刚出现时大家都觉得丑,如今却变成了大众流行单品。”

在物质丰裕与精神焦虑并存的当下,“丑东西”提供了一种解脱,它带着创作者的手感、幽默甚至任性,打破了精致商品的高度程式化。

这种不可预测性,恰恰是算法推荐和爆款逻辑中最稀缺的部分。

当社交媒体不断输出同质化的审美模板时,年轻人用“丑东西”展示自己的“破绽”,让这些“破绽”成为圈层的纽带。

带着幽默感和温和反叛,他们夺回了定义美的权杖。

美不需要格式化证明,真正的美属于健康、自在、丰盈的生活舞台。

—END—

1. 网易新闻:《ZARA逼疯女生的“骷髅审美”,比“露臀照”还炸裂!》

2. 搜狐新闻:《这届年轻人用“丑东西”捍卫审美权益的再分配》

3. 南方都市报:《审丑为商业IP开辟差异化路径,淘宝给“丑东西”办了个展》

4. 钱江晚报:《“丑东西”艺术展火出圈:“丑东西”热的背后,是淘宝百万中小商家创新发展的新机会》

5. 网易新闻:《这届年轻人用“丑东西”捍卫审美权益的再分配》

6. 红辣椒评论:《“美颜”格式化一面,“美言”陷阱藏千面》

7. 悠趣谈:《“丑东西”艺术展火爆杭城:Z世代审丑热背后的新商机》

8. 中国经济网:《“美颜”格式化一面,“美言”陷阱藏千面》

9. 娱乐资讯网:《从”大庆油王”到演唱会售罄:田一名现象背后的Z世代审美革命》

10. 北京青年报:《丑东西艺术展火出圈 年轻人审美态度够包容》

(小可 老A)

来源:李砍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