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只有欧美的名校学生在世界各地下基层,如今中国的大学生也加进来了,也是一种夺取话语权的行动。
以前只有欧美的名校学生在世界各地下基层,如今中国的大学生也加进来了,也是一种夺取话语权的行动。
这两年,“联合国实习” 成了大学生圈里的新潮流。
不是想象中每天穿西装开国际会议、和政要谈笑风生,而是真真切切 “在全世界下基层”—— 有人在非洲的办公室对抗每天 8 小时停电,有人在欧美城市靠补助勉强支付房租,有人对着全英文邮件满头大汗,有人把琐碎的会议纪要写成日常。
这份看似光鲜的实习,其实藏着 “贴钱上班” 的现实和 “全球基层” 的挑战,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年轻人挤着要去?
一、滤镜碎了:联合国实习,原来是 “全球基层体验卡”
提起联合国实习,很多人脑海里是纽约总部的玻璃幕墙、日内瓦湖畔的国际会议,西装革履的实习生手持香槟和各国代表交流。
但真实的联合国实习,更像 “全球基层大体验”。
除了少数在繁华都市的岗位,大量实习生被派往欠发达地区,生活和工作的挑战远超想象。
在非洲赞比亚的实习生,每天要和限电 “斗智斗勇”—— 市区每天只供电 7 小时,早上得赶紧给充电宝、台灯充电,提前烧好热水,不然停电停水会成日常。
吃饭更是难题,办公室没有食堂,外卖更是奢望,只能每天清早做好午饭带过去,还得赶在停电前回家。
工作内容也不是高端谈判,而是写报告、整理会议纪要、跑外勤跟进项目,比如给难民营装太阳能电池板,从需求对接、签备忘录到反馈效果,每一步都琐碎又具体。
就算在巴黎、纽约这些欧美城市,挑战也换了模样。
国际组织实习大多无薪,虽然有补助(欧洲每月约 1.4 万人民币,北美约 1.7 万人民币),但在日内瓦买个三明治就要 80 元人民币,房租更是吞金兽,补助刚够糊口,本质上是 “贴钱上班”。
更别说全英文工作环境的压力,自我介绍时想起雅思口语就冒冷汗,写邮件时纠结 “工作邮件开头怎么说”,只能偷偷用 AI 当 “翻译助手”。
那些网上光鲜的 “联合国打卡照”,可能只是实习生数月里难得的瞬间。
真实的日常,是和停电停水较劲,是对着英文材料头疼,是把 “维护伙伴关系” 落实到每一份会议纪要里,活脱脱一场 “全球基层生存挑战”。
二、贴钱也要去:为什么年轻人挤着抢这份 “苦差事”
明明要贴钱、要吃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大学生把联合国实习当成 “香饽饽”?
背后既有现实的政策推力,也有年轻人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政策支持是重要动力。
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为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保留学籍至多两年,解决了 “脱产实习” 的后顾之忧。
不少高校还把国际组织实习纳入保研加分项,和省级志愿金奖、国家级竞赛奖项享受同等待遇。
对想留学的学生来说,这段跨文化经历更是文书里的 “加分神器”,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条 “暂缓就业 + 积累履历” 的新路径。
秋招没找到合适工作?来国际组织实习半年,既能避开就业高峰,又能给简历添上 “国际化经历” 的标签。
对文科学生来说,国内实习多是重复的文书工作,而国际组织的经历能跳出舒适区,显得格外独特。
当然,还有年轻人骨子里的好奇。
在国内待久了,总想看看 “地球村” 的其他角落。
去非洲看看难民署如何运作,去东南亚了解援助项目落地,这些在课本里抽象的 “国际事务”,能变成亲手跟进的具体项目。
读国际政治的学生想把理论落地,学新闻的学生想看看跨国传播的真实挑战,这种 “把世界当课堂” 的吸引力,比薪资更动人。
三、不值钱的补助,值钱的成长:这份实习到底能收获什么
说真的,联合国实习很难直接 “变现”。能留在国际组织转正的人少之又少,对国内秋招的帮助也远不如大厂实习直接。
但那些真正经历过的年轻人,往往会说:“收获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最直接的是技能的 “实战升级”。
每天和来自全球的同事打交道,英音、印式英语轮番 “轰炸”,逼着你练出 “秒懂各种口音” 的听力;写邮件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看就懂,沟通能力在反复碰壁中突飞猛进;跟进项目时既要对接当地机构,又要向总部汇报,“平衡多方需求” 的能力不知不觉就练出来了。
这些在 “实战” 里磨出的技能,比简历上的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实在得多。
更珍贵的是对世界的 “祛魅” 与 “亲近”。
以前在课本里看到 “可持续发展目标”“性别平等公约”,总觉得遥远又抽象。
但在国际组织,你会看到为了给难民营装太阳能板,要反复协调资金、当地政府和难民需求;会在政策发布会上,听着赞比亚人唱国歌里的 “Africa is our own motherland”,突然理解 “泛非主义” 不是历史名词;会发现 “性别平等” 的推进,要落实到每一份政策解读、每一次社区沟通里。
这些瞬间让宏大的议题变得鲜活,让你明白 “改变世界” 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它还会悄悄改变你看问题的角度。
在国内习惯了单一的工作方式,到了国际组织才发现,和不同文化、不同立场的人达成共识,比 “说服对方” 更重要。这种 “多元视角” 的培养,或许不会立刻帮你找到工作,却会在未来的人生里,让你更懂得 “换位思考” 的分量。
四、在全世界下基层,是另一种 “成长投资”
贴钱上班、在全世界下基层,联合国实习更像一场 “不计回报的成长投资”。
它没有大厂实习的高薪,没有体制内工作的稳定,却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 —— 跳出熟悉的环境,在停电的非洲办公室里学会变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里学会沟通,在琐碎的项目里看懂 “世界如何运转”。
对年轻人来说,这或许就是它真正的价值:不是为了简历上的 “联合国” 三个字,而是为了那些凌晨和停电较劲的夜晚,为了第一次用蹩脚英语讲清观点的瞬间,为了突然看懂 “远方的苦难与努力” 的感动。
这些看不见的收获,比任何补助都更值钱。
互动话题:你愿意贴钱去联合国实习吗?你觉得这种 “全球基层体验” 对年轻人来说有意义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考试可以不用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