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5日起,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见证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5日起,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重温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见证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壮阔征程。
播出平台
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909《天津新闻》(7:30-8:00)《历史回声》(0:00-1:00)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雪地上,他用树枝写下最后二十个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4年11月24日,北平刑场,枪声响起,他慷慨就义,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他就是时年39岁的抗日名将吉鸿昌。
九十一年后的今天,在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5号的吉鸿昌旧居——“红楼”,这首就义诗仍然震撼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心灵。
吉鸿昌为何有着如此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的旧居“红楼”为什么有着一间房7扇门的独特设计?门门相通、间间相连,宛如迷宫的楼内布局,又暗藏怎样的玄机?
“你个狗叛徒,当官不许发财的誓言,你都忘了吗…… ”在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5号的吉鸿昌旧居,沉浸式演出《我是中国人》生动再现了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壮烈往事,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这座三层英式小洋楼,始建于1917年,不仅是吉鸿昌将军的最后居所,也是抗日活动的地下联络站、秘密印刷所。因外墙由红砖砌成,被称为“红楼”。
“红楼不仅外墙是红色的,更因为它孕育了红色的火种。”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告诉记者,“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
1895年10月,吉鸿昌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的一个贫寒家庭,年幼丧母,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感情。18岁时,吉鸿昌成为冯玉祥的部下,由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受冯玉祥赏识,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至军长。
吉鸿昌
“他刻苦勤奋,打仗勇敢,见义勇为,”天津文史学者周醉天介绍说,“他本来不会游泳,但是见到战友落水,他却奋不顾身地去救人,大家都叫他‘吉大胆’。”
“吉大胆”心里始终想着百姓,“做官即不许发财”是他的人生信条。在“红楼”展厅中,一只普通的瓷碗让无数参观者驻足良久。碗上清晰地烧制着七个字:做官即不许发财。
郑吉安看着这只瓷碗,有些动情地说:“这只瓷碗是姥爷留下的‘传家宝’。在他当营长的那一年,父亲病重,把他叫回家,对他说,‘你在外当兵打仗,为人正直,为父放心,但有一点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做官不要发财,做官是要为百姓办事的’。”
吉鸿昌牢记父亲的教诲,“在他当团长的那一年,就把这七个字烧制在500只瓷碗上,发给官兵”,郑吉安说。
“做官即不许发财”,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吉鸿昌终身践行的行为准则,他始终心系百姓。1921年,吉鸿昌当营长那一年,他把多年积攒的军饷拿回家交给父亲,请父亲帮助在家乡创办一所平民子弟学校。
秉承“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理念,吉鸿昌带出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铁军。1930年,中原大战硝烟未散,冯玉祥战败下野,吉鸿昌被迫接受南京国民政府收编,任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同年11月,蒋介石命令吉鸿昌率部开赴豫南,“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鄂豫皖根据地。
与工农红军的一仗,吉鸿昌损失了一个团。这场失利在他心中升起一个巨大问号——究竟是什么样的队伍打败了自己的铁军?吉鸿昌决定秘访鄂豫皖苏区,一探究竟。沿途所见所闻,让他深切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与伟大。
“他亲眼目睹的是苏区的老百姓与工农红军的那种鱼水情深,”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说,“他通过和苏区的工农红军以及老百姓深入交谈了解到,工农红军才是老百姓的队伍,因为他们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而这也是他所向往的。”
这次考察后,吉鸿昌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不再与工农红军开战,并且还把枪支弹药留给了工农红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的消息传来,吉鸿昌立即主动向蒋介石请缨:“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没想到,这番赤诚之心遭到蒋介石断然拒绝。当年8月,吉鸿昌被免职,9月被迫“出国考察”。
在异国他乡,一次邮局的经历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天津吉鸿昌旧居讲解员张欣韬讲述道:“在美国,吉鸿昌往国内邮寄包裹的时候,工作人员轻蔑声称,不知道有中国这个国家。”
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馆参赞竟劝说吉鸿昌:“你要说自己是一个日本人便会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场训斥道:“你难道认为做一个中国人是很丢脸的事吗?我认为做一个中国人是很骄傲的!”
“回到住所,将军找来一块小木牌,在上面工整写下‘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并把它佩戴到胸前,昂首挺胸地出入于各个场所。”天津吉鸿昌旧居讲解员张欣韬说。
胸怀一腔赤诚的吉鸿昌,相继考察美国、古巴、欧洲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他不仅深入了解当地汽车制造等先进产业,而且沿途作了大量演讲,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抗日斗争。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吉鸿昌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说。他说:“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并不是少数官僚的中国。”他为此振臂高呼:“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做人与做牛马,间不容发。望及早团结,用热血拥护祖国。”
吉鸿昌的讲演激起了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黄小同告诉记者:“很多人当场流下眼泪,有的华侨甚至当即变卖产业,回国抗日。”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黄小同接受天津广播记者采访
1932年,“一·二八”事变炮声传来,吉鸿昌毅然返回祖国。在上海下船后,他亲眼目睹日本军舰炮击吴淞口,这让他对蒋介石推行的不抵抗政策痛心疾首,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回国后,吉鸿昌开始秘密寻找中共地下组织。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黄小同指出:“这是国内局面最残酷的时候:一个是国民党要消灭共产党,第二个就是我们党内左倾思想严重,使得我们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当时中共河北省委机关就在天津,由于‘左’的影响,天津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先后暴露。1931年4月8日,河北省委、天津市委相继被敌人破坏,许多重要干部和党员骨干被捕,党的组织内还出现了叛徒。”
在这种形势下,吉鸿昌反其道而行之,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小同评价道:“这说明吉鸿昌在他思想里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对中国共产党有一个认识,他才有这么大的决心。这是冒死往前走。”
1932年,秋叶纷飞的北平,华北政治保卫局负责人吴成方代表党组织接受了吉鸿昌的入党申请,吉鸿昌完成了从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蜕变。目前珍藏于天津“红楼”的证明信复印件,见证着当时那个历史时刻。
“老人家(吴成方)脑子非常清楚,他一口就承认吉鸿昌是我发展的。”1984年6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黄小同在上海采访了当时已82岁高龄的吴成方,了解到吉鸿昌秘密入党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末期,周恩来同志在上海中央建立了特科组织。1931年陈赓同志根据周恩来指示到天津开展特科工作,并指示吴成方成立了北方特科组织,也称华北政治保卫局,直属中央特科单线联系,这就是我们党在30年代以后的一条隐蔽战线。”黄小同介绍说,“按照周恩来指示,成立的特科组织可以不执行当时中央‘打倒一切’的左倾路线,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发展党员,使用干部。吉鸿昌带着他坚强的铁定了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经人介绍,在北平见到了吴成方,经过谈话,被发展为中共秘密党员。时间在1932年秋天。”
采访中,黄小同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年吉鸿昌秘访苏区时,他表达了要带着部队投奔红军的想法,当时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红军没有接纳他,“‘我们只要兵,我们不要官’,把他拒在门外了,但是他没有气馁,他说我就是要加入共产党,这是多大的决心。”
时间转眼来到1933年,东北沦陷的阴霾未散,热河又遭日寇铁蹄践踏,华北一度告急!在民族危亡之际,吉鸿昌根据党的指示,赴张家口与冯玉祥、方振武等爱国将领,于当年5月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任第二军军长。
这支以“武装保卫察省,收复失地”为目标的队伍,迅速从数千人壮大至十万之众。为了解决军备匮乏,吉鸿昌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就让我的外祖母变卖家产,一次交党费6万大洋,为同盟军购置枪支弹药。”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说。
吉鸿昌的夫人胡红霞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些枪支弹药送往张家口前线。“马上就要到张家口的时候,哨卡的特务拦住了她们,当时装枪支弹药的皮箱有两根皮带,特务已经挑断了一根皮带,又要挑另一根皮带的时候,外祖母急中生智,把随身携带仅有的两根金条塞给特务。这些枪支弹药才得以过关。”
“有贼无我,有我无贼!”如今,吉鸿昌将军当年出征誓师时的豪言犹在耳畔。1933年6月,出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率部在张北地区与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展开殊死较量,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失地。
7月12日,更是一举夺回沦陷七十多天的多伦。天津吉鸿昌旧居讲解员张欣韬讲述了这场战役:“在7月11日的夜晚,吉鸿昌亲自挑选了精壮士兵40人化妆潜入到多伦城当中,然后在7月12日早晨的时候,他率部组织强攻,里应外合,把沦陷了70多天的多伦从日本人手中夺了回来。”
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从日军手中收复的第一片失地,举国振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以同盟军破坏“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由,逼迫同盟军停止对日作战。
1934年初,吉鸿昌秘密返回天津,根据党的指示,同宣侠父、南汉宸、任应岐等广泛联络各地抗日力量,组建“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为方便抗日活动开展,吉鸿昌将1930年购置的家宅“红楼”改造为中共秘密联络站。
如今走进位于“红楼”二楼的会客厅,仍可清晰看到一间房7扇门的独特设计,楼内更是门门相通、间间相连,让人仿佛置身当年“红楼密战”当中。
七扇门的会客厅
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介绍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成立时情景再现的油画
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介绍说:“就是在这个房间里成立了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外祖父当选为主任委员,里面增设了七个门,目的呢,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地下党的同志便于疏散。”
与此同时,吉鸿昌决定编辑出版《民族战旗》作为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的机关刊物,并且在三楼设立简易印刷所。“民族战旗积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各地产生很大反响,”郑吉安说。
“1934年吉鸿昌等人在天津建立的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已经执行的是统战工作,就是打破了王明原来的‘只走下层统战路线,不走上层统战路线’的错误。”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黄小同评价说,“吉鸿昌等人在天津组建的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实际上已经开启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上层统战思想的一个先驱。”
吉鸿昌的抗日爱国举动彻底惹恼了蒋介石。1934年11月9日晚上,吉鸿昌与任应岐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与李宗仁派来的代表秘密会谈联合抗战时,特务的子弹击穿了吉鸿昌将军的右肩。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后,吉鸿昌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
在北平狱中,吉鸿昌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在给妻子的遗书中他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1934年11月24日,蒋介石密令将吉鸿昌“就地枪决”。这一天,漫天飞雪,吉鸿昌从容走向刑场,他以树枝做笔,以大地为纸,在雪地上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短短20个字的五言绝句,道出了吉鸿昌面对死亡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道出了他未灭日寇身先死的遗憾与愤懑,也勾勒出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情怀!
“写完就义诗,他命令行刑的特务:‘给我搬一把椅子来,我为抗日而死,死也不能倒下。’他从容地坐在椅子上,这时行刑的特务又绕到了他的身后。他厉声喝道:‘站到我的面前来,我为抗日而死,死的光明正大,绝不能背后挨枪!’”郑吉安深情讲述。面对敌人的枪口,抗日名将吉鸿昌英勇就义,时年39岁。
1953年,党和国家褒奖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吉鸿昌烈士签发纪念证,授予他的夫人胡红霞。2009年9月,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2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就义90周年之际,由天津城投集团负责实施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生平展”在“红楼”正式亮相。10个展室、4处场景复原、300余幅历史照片,配合沉浸式演出,让参观者穿越时空,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把红楼按照当时的工艺和形式进行了复原,同时远赴张家口,也就是当年的察哈尔,包括将军故乡河南扶沟,采风调研。”天津城投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管事业部总经理马涛介绍,“在咱们天津市委党校、党史专家,包括将军后人的共同帮助下,整理了3万字的展陈大纲,才形成了现在惊涛骇浪般的将军的生平故事。在开放过程中,我们也不断更新展陈形式和内容,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如今,当人们缓步走进这座饱经风霜的红楼,仿佛依旧能听见吉鸿昌将军“恨不抗日死”的铮铮誓言。
“太震撼了!如果吉鸿昌将军当年不投身抗战,他可能过得很好,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舍小家为大家!我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记住我们的抗日英雄!”一位花甲之年的天津市民对记者说。
另一位来自河南信阳的年轻参观者表示:“来缅怀先烈,吉鸿昌将军为国捐躯的精神,还有他主张抗日、临危不惧,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值得我敬仰。”
距离红楼不远,中心公园内吉鸿昌将军横刀立马的青铜雕像巍然矗立,默默守护着和平年代的繁华盛景。
“姥爷,我已经穿上了这身您一直向往要穿的军装,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现在国泰民安,人民幸福,这盛世如您所愿。”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深情地说。
红楼静立,时光流转。吉鸿昌将军牺牲九十一年,但他“死也不倒下”的精神依然屹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当参观者漫步在红楼之中,看着那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能够听到吉鸿昌将军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是中国人!”
这句简单而自豪的宣言,穿越时空,依然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
2025年8月15日起
京津冀三地新闻广播
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京津冀地区的抗战故事》
让我们用声音穿越烽火岁月
重温抗战英烈
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
光辉历史
见证古老中国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
壮阔征程
(FM97.2/AM909)
《天津新闻》(7:30-8:00)
《历史回声》(0:00-1:00)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