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脊柱外科团队共创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4 13:37 2

摘要:传承创新,知行并进。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骨科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25年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于8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

传承创新,知行并进。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骨科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25年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于8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学习班设置了颅椎诊疗技术创新、胸椎专题、微创及腰椎专题、脊柱肿瘤专题、颈椎外科临床队列研究结果、脊柱畸形专题6大专题,聚焦颅椎诊疗策略的更新、颅椎创新术式与研究、胸椎疾病的诊治、微创技术的应用、腰椎疾病的诊治、脊柱肿瘤的诊治与并发症、颈椎畸形手术、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退变性脊柱畸形的诊治等10余个脊柱外科细分领域的内容。通过专题演讲和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邀请来自北医三院脊柱外科40余位讲者进行学术交流,以期为同道们分享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

李危石致辞

北医三院骨科主任李危石代表医院及科室对与会的各位同道致以诚挚的欢迎及感谢。他指出,本次学习班是北医三院骨科长期坚持的经典继续教育课程,旨在分享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各地脊柱外科水平不断提升,但仍需重视技术的规范应用和理念更新。

此次交流注重技术与理念的结合,针对性解决临床技术应用不当导致的问题,并持续引入新内容促进交流与进步。学习班的形式便于与会同道深入交流,他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讨论学有所获,并提出宝贵建议以提升后续课程质量。

讲者风采

在诊疗策略更新环节,王圣林通过最新的中国寰枢椎脱位诊疗循证指南(2024版)和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版),更新了目前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诊疗技术。许南方列举了临床典型病例系统,阐述了寰枢椎旋转固定脱位畸形的诊疗策略。田英轮从基础生物力学研究到临床典型病例研究出发,详细介绍了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诊疗方法。

在创新术式与研究环节中,王圣林通过分享经典手术视频介绍了新型寰枢椎微创Mis-PALF融合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范东伟介绍了体节发育、分节时钟在颅椎区畸形中的基础研究最新进展。高阳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分享了唐氏综合征合并寰枢椎不稳定或者脱位的临床治疗策略。

讲者风采

在胸椎专题中,刘晓光阐述了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并重点分享了“涵洞塌陷法”的技术要点、术后随访结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孙垂国全面回顾了胸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演进过程,重点介绍了环形减压“IV+V+VI”技术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中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陈广辉回顾相关文献并结合北医三院提出的“减张理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并结合典型病例生动呈现了该理念的临床应用与实际效果。王龙杰通过一例胸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从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关键操作到术后ERAS康复管理,全面展示了北医三院在“减张理念”指导下的手术流程与技术贡献。

讲者风采(微创、腰椎)

在微创专题讨论中,姜帅分享了退变性腰椎滑脱的ULBD治疗的技术要点与临床经验,提出对于没有动态不稳定的退变性滑脱患者,单纯减压也能带来良好的疗效。孙垂国介绍了胸椎内镜ULBD治疗黄韧带骨化症的技术要点,分享了术中发现硬膜骨化时的处置方式和原则。

钟沃权围绕机器人辅助技术在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展开讲解,系统阐释了AI技术如何在机器人辅助定位中发挥作用。姜宇对比分析了UBE与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细节,详细分析了两种技术的异同及不同适应证选择的原则。郭新虎分享了一例L4-5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L5/S1右侧椎间孔区间盘突出的病例,通过实际病例对邻椎病微创翻修如何取舍进行深入讨论。

讲者风采

在腰椎专题中,李危石首先就腰椎术后假关节形成的翻修手术进行系统阐述,从假关节形成的危险因素到翻修手术的技术要点,由浅入深地进行了生动讲解。郭新虎针对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手术策略与技术要点作了详细报告,介绍了5度滑脱的北医三院经验。

郭昭庆分析了腰椎术后神经症状改善不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强调了术后即刻查体对于病因分析的重要性。齐强结合自身从业几十年的经验,就腰椎术后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进行了精彩报告。李卓夫带来一例腰椎融合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的翻修病例进行讨论,引发广泛思考。

脊柱肿瘤专题

讲者风采

在脊柱肿瘤专题讨论中,刘晓光就脊柱肿瘤明确诊断的重要意义和方式,详细介绍了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流程与细节。韦峰讲解了腰椎原发肿瘤整块切除的策略,通过丰富的病例展示,全面介绍了胸腰段及腰椎各个部位原发性肿瘤的处理与进展。吴奉梁基于肿瘤患者日益增多、生存期明显延长的背景,讲解了目前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诊疗原则和方式。周华分享了脊柱肿瘤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和相关处理方式。

讲者风采

刘啸讲述了多发性骨髓瘤和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胡攀攀介绍了颈胸段肿瘤的处理,针对这一解剖较为复杂的部位的手术技巧作了系统的讲解。李梓赫结合目前北医三院在脊柱肿瘤领域人工智能的探索创新,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脊柱肿瘤领域应用的前景。唐彦超和王奔分别带来了一例原发性脊柱肿瘤和一例转移性脊柱肿瘤的诊疗介绍及病例讨论,引发与会学员的广泛讨论。

讲者风采

在颈椎畸形手术临床队列方面,周非非分享了北医三院颈椎组多年来在先天性颈椎畸形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及提出的新分型,经验证该分型可有效指导临床决策。夏天介绍了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存在的多系统并发畸形情况,以及颈椎组针对不同系统并发症建立MDT团队的经验。

讲者风采

在颈椎前路手术临床队列方面,赵衍斌讲述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10年以上的长期随访结果。孙宇进一步讲授了北医三院颈椎组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长期实践经验,同时提出了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指征。屈若木对于颈椎前路自稳型人工椎体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有限元仿真结果及回顾性倾向性匹配队列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报。

讲者风采

在颈椎后路手术临床队列方面,刁垠泽对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历史及手术技术进行了讲解,并分享了10年以上随访结果。杨枭雄针对保留双侧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年以上随访结果进行了汇报。潘胜发汇报了在经双侧肌间隙的基础上应用内镜辅助,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经验。陈欣介绍了颈椎组在高侵占率OPLL人群中,进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手术的前瞻队列研究。

脊柱畸形专题

讲者风采

李危石阐述了针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术后冠状位失衡风险所建立的北医三院新分型体系,该分型结合整体失衡方向与局部腰骶底座的倾斜程度提出个性化手术方案,以降低术后失衡的发生率。于淼介绍了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Wiltse入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指出该联合术式在改善脊柱曲度和保护椎旁肌方面表现优异,同时强调术中应注重保留腰骶段活动度。

孙卓然就腰椎退变性畸形的矢状位矫形策略进行分享,提出中国人的矢状位序列特征、年龄及骨盆入射角是进行个体化矢状位重建时需重点考虑的因素,并强调了重建腰椎形态的重要性。韩耕愚探讨了椎旁肌退变在退变性脊柱畸形矢状位失衡中的作用,分享了其相关机制与评估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诊疗策略。

周思宇分析了腰椎管狭窄合并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特点,强调需关注固定节段与侧弯顶点之间的生物力线关系。邹达通过一例脊柱后凸翻修手术病例,探讨了矢状位代偿机制及矫形策略,指出应重视胸椎与腰椎曲度之间的代偿关系,并明确了矫形手术的重点方向。

讨论掠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医三院骨科持续聚焦学科前沿,通过举办脊柱外科新进展与新理念学习班,系统梳理、整合并分享近年来领域内涌现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为骨科同仁搭建起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碰撞、融汇创新观点,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拓展临床视野、提升手术技能,不断为中国脊柱外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与不竭动力。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高阳、王龙杰、李卓夫、王奔、屈若木、韩耕愚医师学术支持。

来源:骨科在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