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自19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澈巨变,引起世界瞩目。彭与是这半个世纪的全程参与者、深度观察者、静心思考者,《横河》是他探寻背后隐秘的虚构力作。据作者在后记中透露,“横河”,就是渭河。以一条河为整部作品定调
近期,陕西作家彭与首部长篇小说《横河》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自19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澈巨变,引起世界瞩目。彭与是这半个世纪的全程参与者、深度观察者、静心思考者,《横河》是他探寻背后隐秘的虚构力作。据作者在后记中透露,“横河”,就是渭河。以一条河为整部作品定调,显然,这条河,在作者心目中代表着非同寻常的分量。作者对这条河的形容是什么呢?“倔强”。
经济社会运转的核心推动力是人,决定其走势、风格的,是人的经历、情感、思想、信念。《横河》通过对一群关中人的经历、情感的动人描绘,为我们展现了潜藏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巨变之中的不变。孕育自关中平原的四句话,在不同年代的人身上始终挺立,中华文脉始终不坠于地。这无疑是一种倔强。不论时势如何变,这四句话始终在中国社会隐隐地发挥着作用,托举着一个民族的骨骼。
《横河》的主要人物,是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成长于革命时期的几位年轻人,李川河、乔岳、王小帅,以及李川河与王小帅共同的老师——元一。在《横河》的描绘里,处处可见关中人性格中的倔强,九死不悔的执拗。这是横河人的“倔强”。
上周,我们联合西安SKP RENDEZ-VOUS,邀请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学者肖云儒、著名媒体人王朝阳等嘉宾,在“横河”的所在地陕西举行了一场分享会,与本书作者彭与共话横河的倔强,表达对渭河、关中平原共同的致敬。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引起了一些涟漪,相关话题也仍在发酵中。
横河(渭河)作为黄河的主要支流,哺育了周秦汉唐等主要朝代的核心地带,也在观念上、性格上塑造了中华文明、中国人。贾平凹先生说:“中国文化很多根本性的东西,都是渭河这边过来的。”直面横河,就是直面中华文化、中国品格。读懂了横河的倔强,我们对过去半个世纪中国发生的巨变,才能有更深澈的理解。
2025年8月26日(下周二)19:30,我们再度邀请本书作者彭与,与《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就横河的倔强进行再探讨。活动将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雷主持。对谈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视频号、官方微博,及“作家彭与”抖音号同步直播。横河的倔强,还体现在哪儿?欢迎你在直播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直播主题
致敬一条倔强的河流
——彭与《横河》新书分享会
直播时间
2025年8月26日(周二)
19:30-21:00
彭与
当代作家、《横河》作者
《当代》杂志主编
主持人
李雷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主人公李川河自幼拜横河书院院长、画家元一为师,在其言传身教中浸染了关中学派的精神。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李川河从三线学兵到工厂,后上大学、投身工业改革、任职政府部门,在时代洪流中南下,在商海搏击多年,克服万千险阻,事业有成。虽历经众多磨难、诱惑,而济世之心不改,孜孜于回购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可谓九死一生、不忘初心。关学余脉,是李川河跌宕人生中始终若隐若现的航标……
《横河》是一面镜子。它借李川河、王小帅与乔岳的矛盾、斗争,探照了中国过去半个世纪的诸多复杂性与观念交锋。也借李川河、王小帅与元一的交集,呈现了“关学精神”如何在动荡的变迁中深刻锚定着中国人的伦理坐标,烛照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一段密码……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