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小时候有一首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词中有:“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可见在那个年月,土地是多么稀缺珍贵,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
记得小时候有一首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词中有:“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可见在那个年月,土地是多么稀缺珍贵,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条件。
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有地种。可见土地是多么重要。
现如今,有的农村出现了小块农田的撂荒,那一定是土地的主人找到了更好的谋生手段,要么改行,要么进城了。继续种地也许富不了,但应该是不会饿死的,当代中国已经不存在饿死人一说。
中国的工商业一直在发展,为劳动就业和个体创业提供了大把的机会,不想种地的人就可以改行。局部出现小块撂荒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何避免土地撂荒,是当地村干部需要考虑的。把小块的撂荒地整合起来,形成集中连片的大田,运用高效的机械化耕种,就会有利可图,就不会撂荒。这种工作是慢功夫,需要调整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如果撂荒的土地太少,就无法集中连片,只能转包给不计较地块大小的农户,联系不到就只能暂时荒在那里。土地的经营者都不在乎,我们跟着操什么心呢?绝不会出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因为撂荒的人多了,反而可以调整成集中连片的大田。
我国还在西北地区治理沙漠滩涂,开垦出大片的新耕地。这些新农田一定会有个新特征,就是集中连片,一望无际,适合现代化机械化。再盯着撂荒的那点地来说三道四,就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本人正在农村种温室大棚,今年不是很忙,又不能离开家乱跑,就惦记着给自己找点活干。我发现路边有一个长条的荒地无人管理,长满了猪秧秧。把这块地清理出来的话会有三分多,晚秋可种大蒜,夏季可播种玉米。有我这种想法的农民实在是太多了,哪里会让土地撂荒?我的这个想法就是所谓的“小开荒”。
一个地方出现撂荒的耕地,也许是那个村子太富有了,不稀罕这点地的微薄收成,那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良好的表现。
来源:田边的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