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和父母都不是企业职工,而是在学校工作生活。年轻时见过兰州市尤其是西固区和安宁区的不少企业大门、家属院,但从未真正走入过企业内部。近日感叹上世纪八十年代热火朝天的工业城市如今几乎难寻工业气息,于是借助AI技术以及个人印象撰写一
(声明:本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和父母都不是企业职工,而是在学校工作生活。年轻时见过兰州市尤其是西固区和安宁区的不少企业大门、家属院,但从未真正走入过企业内部。近日感叹上世纪八十年代热火朝天的工业城市如今几乎难寻工业气息,于是借助AI技术以及个人印象撰写一系列老企业的文章,最希望吸引真正了解这些企业的朋友们在评论区留下真实的历史资料。)
在兰州市西固区的工业版图上,兰州高压阀门厂就像一位陪伴几代人成长的老伙计。如今虽已更名为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简称兰高阀),但在当地百姓心中,它依然是那个承载着无数家庭记忆的"阀门厂"。而在工业领域,它更是以高温、高压、耐腐蚀、超低温、大口径等特种阀门的研发制造能力,成为中国高压阀门行业的标杆企业。它的故事里,既有冰冷的钢铁与数据,更有滚烫的生活与情感。
兰高阀的历史始于1966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当时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沈阳高压阀门厂分迁400余名职工、管理及技术骨干来到兰州西固区,在一片荒坡上建起了集锻造、加工、装配于一体的阀门生产基地。这些从东北而来的建设者不会想到,他们的到来不仅为西北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在这里书写了三代人的人生轨迹。
建厂初期,条件十分艰苦。老工人们还记得,最早的车间是土坯墙搭建的,冬天得裹着棉袄操作机床,但大家的干劲十足。作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骨干企业,厂里承接的都是大庆油田、葛洲坝水利工程等国家级项目的阀门订单。那时候能进入阀门厂工作,在西固区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阀门厂的黄金时期。车间里的机床24小时不停运转,新研发的高温高压电站阀门供不应求。1982年进厂的王师傅常说:"那时候我们的工资比教师还高,厂里发的福利券可以在职工商店兑换自行车、缝纫机,姑娘们都愿意嫁给阀门厂的工人。"这份自豪,不仅来自收入的丰厚,更来自于亲手制造的产品能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荣耀。
那时的阀门厂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子弟学校里书声琅琅,职工医院设备齐全,澡堂的热水全天供应。每到发薪日,家属区的菜市场就格外热闹,工人们会买上几斤肉,给孩子买些水果糖。1985年厂里新建宿舍楼,分到房子的职工全家齐上阵粉刷装修,楼道里弥漫着油漆和饭菜的混合香味。而在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攻关加氢装置阀门的技术难题。这种能够承受极端工况的关键设备,当时在国内还十分罕见。深夜里,车间依然灯火通明,老师傅们一边擦拭汗水,一边研究图纸,他们或许不明白什么是"技术壁垒",但都知道要造出最好的阀门,不能拖国家建设的后腿。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传统国企。民营厂家以低价抢占市场,厂里的老旧设备难以适应新产品研发需求,曾经的优势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工资开始拖欠,福利也大不如前。1990年进厂的李大姐记忆犹新:"1998年冬天,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丈夫在车间检修设备时冻伤了手,连医药费都报销不了,过年只能给孩子买双打折的棉鞋。"子弟学校停办了,职工医院改制为社区卫生所,曾经热闹的家属院渐渐安静下来。车间里那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设备,也蒙上了灰尘。工人们脸上的笑容少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和手艺,突然就不值钱了。
2003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政府的主导下,兰州高压阀门厂进行了 “整体改制、国有资本整体退出、职工身份全员置换” 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有人哭泣有人抱怨,更多的是迷茫和担忧。
出乎意料的是,新投资方入驻后,不仅补发了拖欠的工资,为老职工办理了社保,还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厂里开始与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引进数控设备,老工人学习编程技术,年轻技术员钻研航天用超低温阀门等高端产品。
兰高阀于 2010年左右启动搬迁,新厂区位于兰州新区(即兰州国家级新区),这是一个集现代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全新制造基地,曾经机声隆隆的西固老生产厂区已经沉寂,虽然“兰高阀”的“生产心脏”已经移到了兰州新区,但的根还在西固。
2010年进厂的张技术员说:"现在我的收入是父亲退休金的三倍,厂里提供食宿,宿舍配备空调和Wi-Fi,我们团队研发的超高压氧气阀门还用在了'神舟九号'的地面试验系统中!"说起这些,他眼中的自豪,与父辈当年谈论参与大庆油田建设时一模一样。
如今走进兰高阀的新厂区,身着工装的员工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技术人员。午餐时分的食堂里,年轻工人在看短视频,老师傅们在讨论退休政策,而车间里,能够耐受1500摄氏度高温的特种阀门正从生产线下线,即将发往国内外石油化工项目。老家属区依然存在,但许多住宅已经翻新,门口的小卖部变成了连锁超市,广场舞队伍中既有退休老职工,也有年轻员工的父母。
从1966年建厂至今,从荒坡上的简陋厂房到现代化的智能制造基地,从普通工业阀门到航天级高端产品,兰州高压阀门厂就像西固区的一棵老树,历经风雨而生机不减。它没有像有些老国企那样消失,反而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们来说,阀门厂的故事既是三代人的生计所系、大院里的烟火人生,也是车间里不断突破的技术极限、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兰州制造。它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一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史诗,是岁月深处的温暖记忆,更是这座工业城市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说明:本文根据公开史料及个人回忆整理,旨在纪念那个火红的工业年代。鉴于非第一手资料,若有表述不准确之处,恳请了解情况的读者在评论区指正补充,共同完善这段历史记忆。)
来源:雅馨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