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玉祥1924年倒戈回师北京,囚禁总统曹锟,堪称其生涯最重大转折。行动前,他一面与奉张秘密议和,接受了对方的大笔经费和装备补充;另一面,则对部下宣称此举是为“结束内战”、“救国救民”。更耐人寻味的是,他选择在直系主帅吴佩孚于山海关前线与奉军血战正酣时,突然背后
1.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倒戈(首都革命) 出处:沈亦云《亦云回忆》、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
冯玉祥1924年倒戈回师北京,囚禁总统曹锟,堪称其生涯最重大转折。行动前,他一面与奉张秘密议和,接受了对方的大笔经费和装备补充;另一面,则对部下宣称此举是为“结束内战”、“救国救民”。更耐人寻味的是,他选择在直系主帅吴佩孚于山海关前线与奉军血战正酣时,突然背后插刀,致使直系全线崩溃。时人讥评:“冯公一言,价值百万银元、千条枪械。其所救之‘国’,不知是谁的国。”
2. “代金券”发饷
出处:《西北军财政问题研究》(收录于《民国军事史丛稿》)
北伐期间,西北军财政拮据。冯玉祥发明了一种“军用流通券”,强行在其控制地区流通,并以此抵扣部分军饷。该券无法兑换银元,只能在指定军需处购买高价物品。官兵怨声载道,称其为“冥票”。冯玉祥却对部下解释:“此乃培养艰苦精神,勿为铜臭所染。”
3.
4. 1929-1930年从中原反蒋到失败下野
出处:《蒋介石日记》及相关战史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以“护党救国”为名,发动反蒋大战。他自任联军总司令,气势汹汹。然而,战端一开,其麾下将领韩复榘、石友三等被蒋重金收买,临阵倒戈,导致西北军战线顷刻崩溃。此番他本人遭遇部下倒戈,可谓是其一生玩弄“倒戈”手段的最大反讽。最终,他苦心经营的西北军集团分崩离析,本人黯然下野。
5. 查禁“不良书籍”
出处:1928年河南省教育厅令
冯玉祥主政河南时,大力“改良社会风气”。其部下查禁所谓“不良书籍”,标准奇特。不仅禁淫秽读物,连《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也被以“海淫海盗”为由收缴。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本《养猪指南》因封面印有母猪哺乳图,亦被列为“有伤风化”而查没。书店老板们叫苦不迭。
6. 与传教士辩论
出处:一位在华传教士的家信(发表于教会期刊)
一位美国传教士拜访冯玉祥,试图劝说其更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冯玉祥却反客为主,大谈“社会福音”,并质问传教士:“你们教堂的屋顶是金的,我的士兵却缺衣少食。请问基督是爱金子,还是爱他的子民?”传教士一时语塞。最后,冯玉祥成功说服该传教士捐出一笔钱,用于购买药品救助伤兵。
7. “废物”利用
出处:《冯玉祥日记》片段
冯玉祥见官邸旧报纸堆积如山,觉其浪费。遂下令将所有废旧报纸裱糊起来,制成厚厚的纸板,分发给士兵作为“应急鞋垫”,并称此物“既防寒又防潮,还勤俭节约”。结果雨雪天气,纸鞋垫遇水即烂,反而让士兵们苦不堪言。此令不久便无疾而终。
8. 改名运动
出处:1927年西北辖区民政指令
冯玉祥认为许多地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下令大规模更改。于是,“龙王庙”改称“兴农镇”,“观音堂”改为“觉悟村”,“白马寺”附近成了“生产乡”。新地名充满革命气息,但当地百姓叫了半辈子老名,一时改不过口,公文传递也常因地名混淆而出错。
9. 对待记者
出处:天津《大公报》某记者采访手记
一位记者欲采访冯玉祥,问其“人生理想”。冯不答,反问记者:“你一个月挣多少钱?”记者如实相告。冯玉祥摇头:“太少了!跟我当兵吧,吃饱穿暖,还有理想!”随即开始大谈从军报国之志,成功将一次采访变成了招兵宣讲会。
10. 鉴别“贪官”
出处:冯玉祥在开封时的廉政措施报道
冯玉祥鉴别下属是否贪污,方法之一看其“体型”。他曾当众指着一位发福的处长说:“看你脑满肠肥,必是民脂民膏滋养所致!”遂将其撤职查办。此法虽简单粗暴,且未必准确,但在当时却也让不少官员战战兢兢,不敢过于明目张胆地享受。
11. 对西医的怀疑
出处:李德全回忆片段
冯玉祥笃信传统养生,对西医注射剂极为排斥。一次他患重感冒,西医建议打针,他坚决拒绝,说:“好好的身体,岂能随便捅个窟窿往里灌水?还是喝我姜汤发汗稳妥!”
12. “反帝”肥皂
出处:1928年河南地方经济档案
冯玉祥大力倡导“抵制洋货”,令其麾下兵工厂利用简陋设备土法生产肥皂,命名为“爱国皂”,强制辖区百姓购买使用。然该皂去污力极差且损伤皮肤,百姓怨声载道,私下仍偷偷购买价廉物美的洋皂。冯氏却将“爱国皂”的滞销归咎于“百姓觉悟不高”,下令加大宣传力度。
13. 圣经与子弹的分配
出处:简又文《冯玉祥传》
冯玉祥为彰显“基督将军”风范,曾下令给每个士兵发放一本《圣经》。但与此同时,部队弹药却极度匮乏,士兵们苦笑道:“总司令给我们发‘精神子弹’(指圣经),却不让‘钢铁子弹’管够。莫非上了战场,要用圣经典籍去砸退敌人?”
14. 水利工程的代价
出处:1930年代陕西水利文史资料
冯玉祥在陕西主政时,曾征发大量民工兴修水利,口号是“为民造福”。然其工程缺乏科学规划,且急功近利,许多水渠尚未完工便已坍塌,或因地势判断错误而根本无法引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成果寥寥,民工却疲敝不堪,当地百姓讽其为“冯公渠,旱时无水涝时淤”。
15. 对待“白俄”雇佣军
出处:苏联解密档案及相关军事史研究
冯玉祥为增强实力,曾招募流亡中国的白俄士兵组成雇佣军,给予其优厚于本国士兵的饷银和装备。这些白俄军纪涣散,却备受优待,引发西北军基层官兵强烈不满。冯氏对此的解释是:“此乃以夷制夷之古法。外人可用而不可信,暂且忍之。”
16. . “新生活”的表演
出处:当时中外记者对冯玉祥的采访报道
为向外界展示其“新生活”成果,冯玉祥常精心安排外国记者参观“模范村”。村中百姓被要求穿上临时发放的新衣,练习见面握手等西式礼仪,并背诵几句冯氏制定的“爱国公约”。记者一走,一切恢复原样。这场“乡村生活现代化”的表演,被知情者戏称为“冯大将军的巡回剧场”。
17. 对待知识分子的“礼遇”
出处:曾受邀至冯部的学者书信及日记
冯玉祥为装点门面,常邀请知名学者前来演讲或小住。然而,他对这些学者的观点往往毫无兴趣,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礼贤下士”。学者们舟车劳顿而来,通常只是被安排一场对牛弹琴的讲座,吃一顿粗茶淡饭,便被客气送走。一位学者在信中无奈地写道:“冯公待客,热情如火,然其心不在焉,犹如对待一件必需的摆设。”
18.冯玉祥的“节能”大婚
出处:简又文《冯玉祥传》
1924年,冯玉祥与李德全女士在北京举行婚礼。仪式极为简朴,来宾仅以茶水、糖果招待。冯玉祥身穿棉布军服,新娘亦着普通布袍。婚礼上,冯氏向来宾演讲一小时,主题为“节俭救国”,并当场宣布将收到的贺礼全部变卖,所得款项用于购置消防水龙,捐赠给当地消防队。此举既行了婚礼,又办了“公益”,堪称一举两得。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