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上海市民点开链家App或官网查看二手房时,意外发现房源价格栏变成了一片空白,仅剩“参考价”或“暂无价格”的提示。这场从8月14日开始的价格“隐身术”,让上海成为继北京、杭州、武汉等15城之后,又一个在房产平台隐藏二手房历史成交价的城市。
最近,不少上海市民点开链家App或官网查看二手房时,意外发现房源价格栏变成了一片空白,仅剩“参考价”或“暂无价格”的提示。这场从8月14日开始的价格“隐身术”,让上海成为继北京、杭州、武汉等15城之后,又一个在房产平台隐藏二手房历史成交价的城市。
一、为啥要隐价
一是防止“踩踏效应”蔓延市场。当某学区房板块连续出现成交价低于挂牌价20%时,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引发区域内房东集体降价抛售。这种“踩踏效应”在价格透明环境下极易发酵。隐藏成交价的核心动机,正是避免个别低价案例被过度传播扭曲市场预期。尤其在上海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8万套、去化周期长达14个月的压力下,价格透明度反而可能加速下行趋势。
二是中介业务的“信息权博弈”。对链家等平台而言,公开成交价削弱了其核心价值。当买家能直接对比同小区历史价格时,对中介的议价依赖度降低,甚至可能绕过中介直接交易(即“跳单”)。隐藏价格后,买家被迫联系经纪人获取信息,无形中将客源引流至线下门店,强化了中介在交易中的话语权。经济学视角下,这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巩固市场地位、提升佣金收益的策略性选择。
三是楼市“弱复苏”期的心理维稳。当前上海楼市呈现“新房热、二手冷”的分化格局:7月新房均价同比暴涨5.8%,徐汇滨江豪宅开盘即罄;而二手房却量价齐跌,价格指数环比再降0.9%,外环区域跌幅高达30%。买卖双方心理价差拉大,卖家锚定历史高点,买家紧盯当下低谷。隐藏价格相当于制造缓冲带,避免透明数据加剧市场悲观情绪,为政策调控争取时间。
二、市场博弈的代价
一是交易效率的牺牲。历史成交价曾是买卖双方议价的“标尺”。如今参考系消失后,房东与买家陷入黑暗谈判,上海外环一位房东发现,同户型房源半年内从600万成交价跌至570万,却无法向买家解释合理性;而买家因缺乏数据支撑,只能盲目压价。数据显示,已实施隐价政策的城市,平均议价周期延长15%-30%,交易成功率明显下降。
二是信任成本攀升。当信息垄断在中介手中,灰色操作风险随之放大。部分中介可能选择性提供高价案例促成交,或利用差价牟利。尽管链家称经纪人会口头告知成交价,但口头传递的数据缺乏验证渠道,消费者不得不通过多家中介比价、托关系查证,交易成本不降反升。
三是市场共识的瓦解。过去,一张成交截图就是市场走势的铁证。如今价格隐身导致认知碎片化:房东仍以两年前峰值定价,买家却参照租金收益率或新房折扣。这种预期错位加剧摩擦,甚至出现同一小区业主挂牌价差百万的混乱局面。
三、普通人的破局之道
一是穿透信息迷雾。尽管前台数据隐藏,真实成交价仍存于三处:经纪人后台(需主动咨询并交叉验证);官方平台如“一网通办”价格查询功能;银行评估系统(贷款时可获取)。二是把握议价主动权。当前市场下,买家优势大于表象。7月上海二手房议价空间已超5%,远郊区域更高。购房者可参考同地段新房定价(如嘉定刚需盘促销价),或要求中介提供3个月内同户型成交记录(仍有法律义务提供)。三是差异化配置资产。对于自住刚需,可以关注外环地铁沿线潜力板块,如嘉定南翔,利用低利率窗口上车;对于改善置换,可以趁二手低迷卖出老房,置换核心区品质住宅(如黄浦、静安次新房);对于投资避险,可以警惕远郊“概念板块”,优选陆家嘴、张江等产业聚集区,或转向境外租售比5%以上市场(如东京、新加坡)。
链家“隐价”风波,恰似一把解剖当下楼市的柳叶刀——当上海二手房均价阴跌、库存高企时,信息管控成为延缓出清的临时支架。但长远看,价格发现机制缺失终将反噬市场效率。深圳推行二手房参考价、上海政府加速建设“一网通办”透明平台的尝试,预示行政力量对信息垄断的矫正已在路上。市场终究要回归真实。当潮水退去,只有剥离对“房价永远涨”的执念,接受租金回报率、人口结构等基本面逻辑,才能真正穿越这场漫长的博弈寒冬。
来源:房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