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曲家参与排练是交响乐作品排演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指挥与乐队更好呈现作品大有裨益。近年来,随着国内优秀合唱原创作品不断涌现,一批出色且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在合唱领域崭露头角。他们与合唱团的合作日益深入,更多地参与到排练环节中,助力合唱团更好地演绎作品深意。
夏炎彬在排练中讲解作品
文 | 陈茴茴
作曲家参与排练是交响乐作品排演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指挥与乐队更好呈现作品大有裨益。近年来,随着国内优秀合唱原创作品不断涌现,一批出色且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在合唱领域崭露头角。他们与合唱团的合作日益深入,更多地参与到排练环节中,助力合唱团更好地演绎作品深意。
曾创作合唱诗剧《那里,永恒的中国》、合唱叙事诗《衍梦集》、女声合唱《秋怀集》、童声合唱套曲《中国十二生肖图》等多部合唱作品的作曲家夏炎彬,从自己参与各类型合唱团排练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与合唱团深入合作、更好呈现作品的经验。
多元渗透:
方式与内容双向奔赴
夏炎彬说,只要条件允许,大部分曲作者都愿意参与到合唱团的排练中,特别是新作品首演前。一个新乐谱最终呈现的声音,非常值得曲作者期待。
在参与排练时,他首先会从情感表达的方向入手。由于作品的情感内涵无法完全在乐谱上标记出来,他会针对力度动态的相对性、气口、断句及突出某一声部等细节进行指导,以纠正乐谱与实际音响的偏差,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作品情感。时间充足时,他还会给团员们讲解创作中对歌词文本的理解,阐述看似不合理音响写作的原因。比如,有的作品歌词选自文学色彩浓郁、深意悠远的诗歌,文字往往较为艰涩,句子实际意思甚至与表面字义相反,作为创作者可以向团员阐述其中的韵味及相应音乐处理的原因。夏炎彬解释道,合唱团员歌唱时,唱出的歌词对他们而言具有情感形象。仅带着字面含义歌唱,与带着歌词深层含义歌唱,所呈现的声音效果会截然不同。
此外,他还会关注特殊音色的呈现、自由速度(rubato)的处理、非普通话歌词的念读规范、表情术语等细节,甚至会通过调整合唱团队形或领唱站位以获得不同声场效果。有委约能力且对作品诠释较成熟的合唱团,若作品不复杂,作曲家无须过多干涉。同时,他尽量避免在排练中向团员过多讲授作曲技法,在他看来,这类内容更适合与指挥单独探讨。“我认为作曲家参与合唱团排练,最直接有效且重要的是与指挥沟通。”当作品交由合唱团演绎时,指挥对乐谱的理解至关重要。作曲家通过与指挥交流,能让指挥快速把握作品精髓,尤其在作品结构、情感走向等方面达成共识。
价值共振:
多维呈现作品
在夏炎彬看来,作曲家参与合唱团排练,能让作曲家、指挥、团员对作品的理解处于同一维度,从而展现出作品的更多内涵,对更好地呈现作品意义重大。
从技术层面看,作曲家参与排练能保证作品呈现时技术细节的精准性。尤其是对于包含特殊和声、复杂节奏型或现代技法的作品,作曲家的亲身解释能帮助合唱团更精准把握,提升演唱准确性。比如七拍子作品,是“2+2+2+1”还是“3+4”的节拍类型,由作曲家亲自解释会更为明了。
在情感表达上,作曲家通过分享创作背景,能让指挥与团员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语境和情感内核,从而在演唱中投入更多艺术热情,更好地激发与听众的情感共鸣。
更重要的是,排练过程可实现三方的相互学习:团员更多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作曲家能从中了解团员实际演唱作品的难点,进而修订、打磨乐谱,甚至优化未来创作。不同指挥对作品的不同诠释,也打造出同一作品的多个版本,可为作曲家带来新启发,让作品在多元演绎中焕发更多生命力。
和谐共生:
权责边界清晰共守
任何合作的顺利进行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此,夏炎彬提醒,切不可有曲作者高于指挥的想法。当曲作者把乐谱交出后,排演的诠释权应更多属于指挥及其团队。而且,负责任的指挥花在研读乐谱上的时间,不会比曲作者少。
若曲作者有示范能力,现场排练演示会比单纯讲解效果更好。若曲作者具备排练指挥能力,可在排练过程中适当指挥,但需明确最终诠释权在指挥身上,不可本末倒置。不能在现场以指令方式教指挥怎么做,即使指挥不够成熟,也应尊重其权威。如有不同看法,可在非排练场合私下以建议方式沟通,避免干扰排练节奏。
排练时与团员沟通,曲作者要避免长篇大论,尤其不能在团员站立等待时进行冗长讲解,尽量言简意赅、明确核心诉求,聚焦关键问题,同时避免在一个点上耗费过多时间。面对同一作品,曲作者还应根据合唱团能力调整细微要求,提供便于操作的解决方案,比如改音、加二声部等。总而言之,对于曲作者来说,在熟练掌握作曲技法的同时,多充实对人声演唱的了解是必修功课。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