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队大集体那些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10:58 1

摘要: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的我,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回去已经找不到记忆中生产队大集体的模样了。那时的生产队有一幢二层五间的泥木结构楼房叫公房,公房外是一个有五、六百平米的大晒场。公房的功能是生产队集体的象征,是堆放集体财物的地方,是生产队的广播室,是群众学习开会和记工分

原创 杨绍勇 云南

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的我,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回去已经找不到记忆中生产队大集体的模样了。
那时的生产队有一幢二层五间的泥木结构楼房叫公房,公房外是一个有五、六百平米的大晒场。公房的功能是生产队集体的象征,是堆放集体财物的地方,是生产队的广播室,是群众学习开会和记工分、分粮食的场所。晒场的功能则主要是晒公粮、余粮和种子。

那时候的农村人,个个都忙。大清早的,生产队长就把每天的活计安排好,男人干什么,女人干什么,谁负责。连我们小孩也没闲着,读书的读书,不读书也有事情做,比如割牛草、找猪食、捡麦穗、给大人送饭、帮领弟妹、喂猪喂鸡、放牛放马等等。我在生产队时还当过几天记分员和会计员,知道生产队大集体的一些事,就说几件现在觉得有趣的吧。

一是记工分。记工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每天收工后,或者是晚饭后,每家都要拿着工分本到公房里记工分,生产队长会点评当天劳动的质量和通报检查的情况,对迟到早退的、质量不合的、出工不出力的、不服从分工的等问题会点出来,并提出哪些要改正、哪些要返工、哪些要扣分、哪些可以记满分、哪些可以给加分,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当场说,没意见就由计分员在每家的工分本上记录下来--某天某人干什么得几分。正常情况下,强劳力记满分,弱劳力和妇女少1-3分,未成年的更少一些,像帮生产队守庄稼、赶牛马的儿童也会给记分。

二是分粮食。那时候真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生产队给每家每户分粮分钱都是以人头和工分来计算的,也就是按每个人头分一点,家庭人多就多;再按每家工分分多点,工分越多分得的就越多。一般平时先分一部分,到年底再进行总决算。分粮食的时候,各家都备有装粮食的背箩麻袋,队长招呼着,会计员喊一家,保管员称一家。不管是分哪样粮食,有时也会争争吵吵、说说笑笑,说这边好那边好的,要这里要那里的。如果当天分剩的和没分到的都要记下来处理好,尽量不亏待任何人。对于当天来不了的、拿不走的,还有“五保户”和残疾人这些,队委会也会帮忙处理好。

三是交公粮。生产队不管当年的收成好不好,首先要保证完成公粮任务,非上级批准减免不得故意不交或少交,甚至还要鼓励交余粮。当时的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是群众自己的。那公房前的晒场主要就是晒公粮,既要晒干扬净,还要防潮霉变。如果人背马驮运到粮管所,因初始处理不达标(如水分、杂质等)验收不了就会很麻烦。当然,交公粮不仅关系到生产队的政治任务和荣誉,也关系到今后争取得到国家奖励和公益补助的问题。所以,生产队干部和群众对交公粮的事都很理解、很重视、不含糊。
……

春夏秋冬,村里村外、田里地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嘻嘻哈哈,快快乐乐,那种融洽快乐的时光让我记忆犹新。生产队已经不存在了,广播没有了,公房和晒场也没有了,记工分、分粮食、交公粮已成为历史。我每当想起,心中便会有些感慨,那时的农民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真高,为人更是纯朴和真诚,虽然不懂得什么是责任和义务,但确是一种奉献与担当。对于我,每次回到农村老家,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田埂小道,总能回味到曾经的那种泥土芳香和劳动氛围,那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土地的情感,是岁月无法冲淡的印记。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写太多。关于生产队的那些事,我下次还会再聊。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