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平顶山一位老人离世后留下的 “遗产”,让无数人痛心又愤慨。史先生生前省吃俭用,甚至在住院时都舍不得花钱治疗,却把毕生积蓄近 10 万元都投入到了 “古董收藏” 中。可谁能想到,他留给家人的,只有银行卡里的 7.05 元和一屋子经鉴定 90% 为赝品的
近日,河南平顶山一位老人离世后留下的 “遗产”,让无数人痛心又愤慨。史先生生前省吃俭用,甚至在住院时都舍不得花钱治疗,却把毕生积蓄近 10 万元都投入到了 “古董收藏” 中。可谁能想到,他留给家人的,只有银行卡里的 7.05 元和一屋子经鉴定 90% 为赝品的 “宝贝”!
史先生是一位工厂退休职工,他对电视购物上的 “古董” 着了魔。为了买这些所谓的 “收藏品”,他戒掉了抽了 30 年的烟,冬天穿的裤子都是亲戚旧衣服改的。他满心期待着这些 “宝贝” 升值,让家人享福,可现实却无比残酷。他去世后,家人才发现,那 10 斤重的 “和田玉籽料” 是人工染色的,标价 8888 元的 “帝王生肖玉玺” 是树脂压制的,“绝版纪念币” 也只值几十元。
史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电视购物收藏骗局,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那些购物频道里,“专家” 们信誓旦旦地保证 “帝王玉玺全球限量发行 99 套,升值空间巨大”,还宣称 “电视台全程监督,假一赔十”。可当消费者发现被骗想要退货时,得到的却是 “收藏品不退不换” 的拒绝,甚至还会被威胁起诉。
2020 年,广电总局就曾集中停播 23 档违规收藏节目,揭露了 “虚假鉴定”“虚高估价” 等套路。但骗子们仍在不断变换手段,伪造鉴定证书、虚构拍卖记录,利用老年人对电视台的信任疯狂行骗。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指出,民间收藏市场中 95% 的藏品为赝品,90% 的藏家最终血本无归。
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正如法律学者所说,老年人投资收藏前应咨询专业机构,避免通过电视购物、网络直播等渠道购买高价藏品。子女们也应该多关注父母的消费动态,别让父母的养老钱、血汗钱,落入骗子的口袋。
史先生的遭遇撕开了收藏骗局的血色帷幕,但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场骗局背后暗藏着针对老年群体的精密心理操控。骗子们深谙老年人渴望为子女留下财富的心理,用"传家宝""绝版升值"的话术编织美梦,甚至刻意营造"限时抢购"的紧迫感——那些深夜响起的推销电话里,"最后三套"的倒计时声总是伴随着老人剧烈的心跳。
在浙江某鉴宝机构,工作人员曾见过更残酷的真相:有位老太太用亡夫的抚恤金买了整箱"金丝楠乌木",鉴定时才发现是刷漆的泡桐木。当她颤抖着掰开"价值连城"的木料,碎屑里飘出的竟是装修工地常见的油漆味。这些骗局往往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却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已践踏。某收藏频道离职编导透露,直播间里那些"故宫专家"可能是群演,所谓的"拍卖纪录"不过是PS的图片,连"电视台担保"的公章都是网购的仿制品。
防范这类骗局需要立体化的社会联防。北京律协老年维权专委会建议,社区可开设"收藏防骗课堂",用真实案例演示"三看三不"原则:看资质证书编号能否在官网验证,看付款账户是否与经营主体一致,看退换货条款是否合理;不轻信"稳赚不赔"承诺,不参与非公开交易,不签署空白合同。上海某街道推出的"银发理财监督员"制度值得借鉴,由退休法官、银行职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已成功拦截多起针对独居老人的收藏诈骗。
当夕阳照进那些堆满赝品的房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破碎的发财梦,更是一个群体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正如社会学家所言,比追回损失更重要的是重建信任体系——让老人知道他们的阅历依然是家庭最珍贵的"收藏品",子女的陪伴远比冰冷的"古董"更能温暖晚年。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好老人的晚年幸福,别让他们的梦想变成泡影,别让骗子再逍遥法外。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或者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