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浙江绍兴。数学家、中国有限元法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创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冯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浙江绍兴。数学家、中国有限元法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创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冯康院士主要研究拓扑群、广义函数、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他提出的“最小几乎周期拓扑群”解决了这一类李群的结构表征问题;建立了广义函数的泛函对偶定理与“广义梅林变换”;“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独立于西方创始了有限元方法;提出了自然边界归化和超奇异积分方程理论,发展了有限元边界元自然耦合方法;“论差分格式与辛几何”系统地首创辛几何计算方法、动力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的交叉性研究新领域。
冯兰洲(1903年8月24日—1972年1月29日),山东临朐人。昆虫学家,寄生虫学家,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教授、所长。
冯兰洲院士是我国医学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首次确定微小按蚊是我国南方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并系统研究中华白蛉传播黑热病的机制,为防治五大寄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用槟榔合用南瓜子治疗绦虫病,推动传统中药在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应用。主编《中国蚊虫描述汇编》《寄生虫病学》等经典著作,系统整理中国蚊虫区系分布及传播媒介研究。
冯新德(1915年10月12日—2005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吴江。高分子化学家、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新德院士是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该领域研究,系统探讨了烯类单体的聚合反应机制。首次提出并实现非共轭烯烃的环化聚合方法,为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70年代开创电荷转移光聚合研究,推动光敏技术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他还领导合成聚醚氨酯类抗凝血材料,并应用于临床反持气囊及心脏导管,实现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的结合。
冯泽芳(1899年2月20日—1959年9月22日),字馥堂,出生于浙江义乌。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冯泽芳院士毕生致力于棉花科研、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他系统整理了亚洲棉的形态特征,提出112个品种分类体系,奠定了中国棉花分类基础。他首次将孟德尔定律应用于亚洲棉性状遗传研究,发现10个性状遗传符合3:1比例,推动棉花遗传学发展。他在20世纪30-40年代主持全国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提出五大棉区划分理论,至今仍被沿用。他还倡导推广斯字棉、德字棉,鉴定并发展离核木棉,显著提升棉花产量与品质。
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傅承义院士是我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的奠基者。首次从数学和物理学角度证明首波的存在,揭示首波与折射波的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地球物理》 杂志,被列为地球物理学经典著作。主持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站网络,设计改进数据采集方式,为地震预报和减灾工作奠定基础。1961年主导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七研究室,开展核爆观测与核侦察研究,推动地震学发展。
傅家谟(1933年5月23日-2015年6月1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南沅江。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中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总结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发展陆相生油理论,首次在中国陆相沉积物和原油中发现20多种新生物标志物(如葡萄藻烷、含硫有机化合物)。1993年组建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Ds)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主持开发直饮水深度处理工艺“水杯子”。提出“我国南方找气为主,找油为辅”的勘探方针,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作出贡献。
傅鹰(1902年1月19日—1979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闽侯。物理化学家,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生前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傅鹰院士是我国胶体科学领域的主要奠基人。首次科学界定“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而非自由表面能变化的量度”,系统研究表面化学吸附理论,突破“Traube规则”,推动胶体化学在石油钻井泥浆流变性、矿物浮选等领域的应用。1954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中国首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培养新中国首批胶体科学人才,推动该学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高鸿(1918年6月26日—2013年6月14日),陕西泾阳人。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终身教授。
高鸿院士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解决了极谱分析中的多项基础理论问题,包括验证 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提出球形汞齐电极扩散电流公式及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的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国外同类研究早两年。他推导了线性变位极谱、方波极谱等技术的电流公式,并在教学中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材(第三版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高济宇(1902年5月23日-2000年4月29日),河南舞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副院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高济宇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化学教学。1940年通过实验否定导师的成环假设,提出“二酮-环醇”互变异构理论,揭示了有机化合物结构转变的内在机制。系统研究银、钯、钛等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发现多个新型反应,如四碳环衍生物的合成新法,拓展了有机合成的研究途径。主持编写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该教材成为我国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教学参考用书。
高景德(1922年2月5日-1996年12月24日),陕西省佳县人。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现代电能系统运行和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的特级会员,清华大学原校长。
高景德院士长期从事电机和电力系统分析和控制的研究,发展和深化了电机理论和方法。50年代末,在清华大学指导建成我国第一个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在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机自激的研究中,得出存在两个自激区的结论,提出了克服自激的新措施。创立电机多回路理论,为分析电机内部不对称故障开辟了新途径,已在电机内部故障保护装置的设计中得到应用。领导研究小组研制成功的发电机线性最优励磁控制器,已在多台大型发电机组投运成功,居国际领先地位。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