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岳飞还冤:是军事天才,更是一个老实人,却被整个朝廷欺负致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7-15 03:37 1

摘要:嘉祐二年三月,正值壮年的北宋第一名将蜷缩在陈州知州府的病榻上呕血不止,每当门外响起马蹄声,他便惊恐睁眼,朝廷的“慰问使”又来了,这已是本月第三次“探望”。

嘉祐二年三月,正值壮年的北宋第一名将蜷缩在陈州知州府的病榻上呕血不止,每当门外响起马蹄声,他便惊恐睁眼,朝廷的“慰问使”又来了,这已是本月第三次“探望”。

他颤抖着对侍从低语:“朝廷疑我至深,必欲取我性命...”,不过一年前,这位北宋枢密使、国防最高统帅还在汴京运筹帷幄...

历史上或因“鸟尽弓藏”、或因功高震主、或因嚣张跋扈而被诛的武将比比皆是,但唯独这位名将的经历最为悲惨和憋屈。

他被誉为北宋第一名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是一个老实本分之人,但是却被整个朝廷和文人士大夫所欺负,在“软刀子”的折磨中,被活活吓死。

北宋第一名将

1008年,狄青生于今山西汾阳的一个农户家庭,16岁那年他的兄长与人斗殴把人打死,不被家族重视的少年狄青被安排代兄顶罪,北宋律法对少年网开一面,死罪可免,但需要在脸上刺字并注销户籍,发配边关充军。

宝元二年冬,西夏铁骑大举压境,宋军主将刘怀忠战死沙场,全军群龙无首濒临崩溃,危急时刻,披发赤膊的狄青戴青铜鬼面,率百名死士持短刀插入西夏军阵,将西夏前锋大将野利郎烈斩于马下,于危机时刻稳住宋军军心。

宋史记载,此将“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曾经勇武无敌的西夏铁骑军阵被生生撕开一条裂口,整个军阵尸横遍野,此战斩首西夏军队二千级,夏军溃退三十里,“铜面将军”威名从此令西夏人闻风丧胆。

此后四年,狄青扼守北宋西北边境,不让西夏一兵一卒跨越阴山。

血战安远寨时,他被三箭射穿了肋骨仍挥旗冲锋,士卒见主将都身负重伤了还死战,皆吼声震天,三军用命;在奇袭金汤城战役中,他焚毁西夏粮草数万石;破宥州,屠砦咩、岁香等七部,筑招安、丰林等堡扼守要塞。

狄青也因为西北边境的赫赫军功,被宋仁宗提拔为枢密院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实现了从行伍小兵到掌握帝国中枢权力的传奇人生。

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蛮酋侬智高连破九州,建“大南国”兵围广州,南方的宋军孱弱不堪,连续战死多名主将,丧城失地,“救火队长”枢密副使狄青又再次出征了,并一举平定南蛮危局,还大宋岭南地区百年安宁。

狄青凯旋回朝后,仁宗力排众议,擢升他为枢密使,这是北宋军事制度下唯一以纯武将身份登顶最高军事统帅的官员。

宋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满朝上下便深深种下了对武人的猜忌,狄青因为无与伦比的军功,是终有宋一朝唯一打破这种猜忌的武将,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悲惨的代价。

战功赫赫

狄青升任枢密副使后,有一次因为公务繁忙赴宴迟到,迎接官员竟当众唾骂:“迎接一个赤佬(兵痞),还迟迟不来!”

韩琦邀请狄青到府上赴宴,安排歌伎劝酒助兴,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歌伎在给狄青劝酒时竟也轻蔑称他为“斑儿”,只因他是脸上刺字的“贼配军”。

此时的狄青已经是副部级干部,身居高位且在国内名声显赫,若没有韩琦的私下指示,一个小小的歌伎如何敢造次,当众侮辱枢密副使?

仁宗曾劝他用药将脸上的刺字除去,狄青却不以为然:“陛下以军功提拔臣,不问门第,臣愿留此刺字,激励军中寒门子弟,为国为君建功立业!” 这刺青在他看来,是将军与士卒的纽带,更是他寒门逆袭的勋章。

十多年军旅生涯,他从底层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战场上始终与士兵同食共寝,负伤不退,有功就分给下属和士兵,军中士卒呼他为“狄天使”,非仅因战场神勇,更因他代表着底层军人改变命运的希望和爱民如子的情怀。

然而当枢密使的荣耀加身之时,竟瞬间点燃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杀机。

宰相庞籍率先发难:“开国大将曹彬战功卓著,亦未获枢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文坛领袖欧阳修上奏以五行谶纬诬陷:“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将汴京的水灾归咎于狄青任枢密使,如此滑稽之谈不仅未能“谣言止于智者”,反而愈演愈烈。

仁宗也不傻,也知道“千军易求,一将难得”,面对舆论汹汹,他也曾经为狄青说话:“狄青是个忠臣”,然而都抵不过满朝上下的污蔑,这已经上升到整个统治集团的态度。

另一位宰相文彦博更是因此直接逼宫宋仁宗,并无所顾忌的向仁宗进言诛心之论:“你说狄青是忠臣,难道太祖皇帝就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这种暗示狄青可能兵变夺权的言论,比秦桧的“莫须有”还要赤裸裸。

这些饱读诗书的大文豪们,已经顾不了这么多,在他们眼中,一介武夫身居高位,与他们为伍是一种僭越,是不可容忍的耻辱,他们可以拼尽平生所学,无所不用其极,就算是污蔑诽谤,斯文扫地,也要用这种最阴毒的“软刀子”赶走狄青,甚至置之死地。

嘉祐元年(1056),京师暴雨成灾,狄青避居相国寺佛殿暂住,立即被诬“宅现光怪”“狗生龙角”,文官们借此大做文章,奏章如雪片飞至仁宗龙案前:“狄青家的狗生了龙角,夜晚经常有奇怪的红光,请贬责狄青以保全社稷”。

面对汹涌到疯狂的文人,仁宗终于动摇,将狄青贬为陈州知州,离京前,狄青悲叹:“陈州有梨名青沙烂,吾至必死”。

杯酒释兵权

在战场上喋血十余载,依靠干干净净的军功升任枢密使,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兢兢业业不足一年,就被贬到陈州当知府,这种“大家都知道你冤枉,但就是要欺负你”的惨状,已经够令人崩溃了,但是还不够。

朝廷每半月不到就会派遣“慰问使”到陈州去“慰问”一次狄青,这种“慰问”名为探视,实为监视,怀疑这位被欺负的老实人,在无兵无权的情况下,会学习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谋反。

宋代文人对狄青的态度也格外的虚伪,他们在笔墨间写下“疑罪从无”的仁慈,然而却在朝堂之上对狄青施行“疑罪从死”的残忍。

这位曾令西夏铁骑胆裂的将军,曾一战定岭南百年太平的统帅,在文官的精神凌迟中迅速崩溃,在惊惧交加下毒疮迸发。

据宋史记载,嘉祐二年(1057),被贬陈州不到一年,狄青就“二月,疽发髭须,三月,呕血而卒。临终前,侍从还在听到他喃喃自语:“朝廷还在怀疑我...”

一代名将被整个朝廷和文人们欺负成了惊弓之鸟,走进了英雄末路,然而其死后,却被朝廷赠中书令,谥“武襄”,这种粉饰的太平,真是莫大讽刺。

狄青死后九年,熙宁元年(1068)的宋神宗面对北方强敌无将可用,命人取狄青画像入宫,御笔亲题祭文,以示“国难思良将”的哀荣,并叹其“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惜不得再用”。

然而斯人已逝,这份迟来的忏悔,不过是北宋朝廷为了掩盖这畸形的“重文轻武”制度。

重文轻武

北宋的“重文轻武”固然有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拥兵自重,擅权乱政的历史背景,但以“防微杜渐”的态度,催生出的“矫枉过正”,也终将为“靖康之耻”埋下历史的因果。

宰相文彦博就曾直言不讳:“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种政治宣言之下,北宋时期的武将们的地位与命运就早已注定。

唯留后世遗憾:煌煌大宋三百年,诛杀名将不用刀;太平本是将军定,却不让将军享太平。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