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理发布推出 栏目,依托大理州政协珍贵史料《大理抗战》,带您走进时光深处。我们不再宏大叙事,而是俯身拾取那些浸透血泪的个体记忆、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遗存至今的时空印记——它们是民众筑路时磨破手掌的血痕,是机场抢修者面对轰炸的坚毅目光,是遗址上无声诉说的弹孔与基
大理发布推出 栏目,依托大理州政协珍贵史料《大理抗战》,带您走进时光深处。我们不再宏大叙事,而是俯身拾取那些浸透血泪的个体记忆、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遗存至今的时空印记——它们是民众筑路时磨破手掌的血痕,是机场抢修者面对轰炸的坚毅目光,是遗址上无声诉说的弹孔与基石……
它在滇西大理喜洲镇
坚持办学七年
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
在民族危难中顽强求存的缩影
为边陲之地
播撒了现代文明的火种
↓↓↓
颠沛流离,落脚喜洲
华中大学在1930年代曾迎来一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校舍建设如火如荼。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彻底粉碎了和平发展的梦想。随着南京沦陷、武汉告急,1938年7月,华中大学师生被迫踏上西迁之路,初抵广西桂林。不久,桂林频遭日机轰炸,学校不得不再度迁徙。
华中大学西迁往返路线图
经多方考察和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引荐,韦卓民校长结识了喜洲爱国商人严子珍。
严子珍先生热情推荐了位于洱海之滨、相对安宁的喜洲镇,并积极促成此事。喜洲人民展现出极大的热忱,不仅提供了搬迁路费,更将镇上的大慈寺、文庙、张氏宗祠、奇观堂等古建筑群慷慨让出,作为校舍;当地居民还主动腾出多余房屋供师生居住。
1939年3月,历经千辛万苦的华中大学师生最终抵达喜洲。1939年5月2日,新学期在苍山洱海间正式开课,这所来自荆楚大地的高等学府,在滇西边陲扎下了根。
因地制宜,弦歌不辍
喜洲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师生们面临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物资匮乏等诸多挑战。但华大人以顽强的意志,迅速克服困难,教学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学校设置了文学院(含中文、外文、历史等系)、理学院(含物理、化学、生物等系)和教育学院,在简陋的古庙祠堂里,书声琅琅,学术研究未曾停歇。
校舍分布:大慈寺大殿作为礼堂,东西厢房为教室;张氏宗祠安置了中文、外语、历史、经济等系;文庙成为图书馆;奇观堂则兼具校长办公室、宿舍及物理、化学教室等功能。
融入地方,支持教育:华大与当地五台中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前身)关系尤为密切。华大教师在此兼课,其子弟在此就读,教育学院学生在此实习,五台中学实际扮演了华大附中的角色,大大提升了滇西地区的中学教育水平。喜洲商帮还设立了奖学金资助华大学子。
西迁途中,学生们仍然坚持学习
服务乡梓,播撒文明
华中大学师生不仅埋头书斋,更积极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当地,促进喜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现代化:
推广农业:指导农民种植番茄、花菜、洋葱等新品种蔬菜。
科技应用:物理系师生拼装了滇西第一套发电系统,随后在卞彭、熊子璥等教授技术支持下,参与设计建设了滇西第一座水电站——万花溪水电站,为喜洲带来了光明。
改良工艺:化学系师生改进了当地传统扎染所用靛蓝染料的提取工艺,使颜色更蓝、更精纯,此工艺至今仍在当地传承使用。
移风易俗:华大师生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女学生的旗袍、短发风潮,催生了喜洲镇上理发店、新式服装店的出现,冲击了当地旧有的社会习俗。
心系家国,共御外侮
身处后方,华大师生心系前线。1940年底,西南联大学生李治疆(中共党员)转学华大,创办《苍洱半月刊》宣传抗日。1942年5月滇西腾冲、龙陵沦陷,华大师生与本地学校师生组织义演,募集法币4万余元支援前线抗战将士。
深情厚谊,薪火相传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4月起,华大师生分批启程返回武昌。临行前,学校将大批珍贵的动植物标本、物理化学实验器材赠予五台中学,这些教具陪伴了几代喜洲学子的成长,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七年间,华中大学在喜洲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云南籍学生达300多人。更重要的是,这段患难与共的历史,铸就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传承不息,赓续华章
云视网记者 李冬梅 摄
2009年11月11日,在五台中学(大理市第二中学)建校70周年之际,正式挂牌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昔日的华大校部大慈寺,如今建成了“大理喜洲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详细记录和展示这段珍贵的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每年组织学生赴大理喜洲考察,重走西迁路。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则通过多种形式讲好西迁故事。正如校友肖惠飞所言,华中大学在喜洲的办学经历,“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浓浓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和中国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的赤子之心”。
苍山巍巍,洱海汤汤。八十多年前,华中大学在民族危难之际,于大理喜洲续写了弦歌不辍的教育传奇,谱写了一曲校地携手、文化交融、共御外侮的壮丽诗篇。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艰难的8年,也是华中大学艰难的8年,华大被迫成为一朵浮萍漂泊在外,但华大师生始终勤学苦干,弦歌不辍,将知识的火种带到了云南喜洲,赓续传承。 这段历史,是华中师大校史中熠熠生辉的一页,也是大理喜洲人民心中永恒的温暖记忆,其承载的精神力量,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
光阴荏苒
但历史将被铭记!
我们会共同守护这份属于大理
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砥砺前行!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