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禁让人想起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疟疾。蚊子是怎么传播病毒的?消灭它们又为什么这么难?在《血液传》里,知名血液学家马克·博加茨讲述了蚊子是怎么通过一滴血作恶的。
如果问夏天最讨厌的东西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蚊子。
几乎每个人都要和蚊子缠斗整个夏天,今年,基孔肯雅热的出现,又让夏天头号杀手成为我们必须清除的敌人。
这不禁让人想起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疟疾。蚊子是怎么传播病毒的?消灭它们又为什么这么难?在《血液传》里,知名血液学家马克·博加茨讲述了蚊子是怎么通过一滴血作恶的。
[比利时] 马克·博加茨|著
张轶弛|译
未读·探索家|出品
01
在所有生物里,蚊子偏爱人类
最近一项对疟疾史前起源的研究发现,这种寄生虫甚至在大约1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于昆虫体内了。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小乔治·波伊纳尔甚至认为,恐龙并不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因流星撞击而突然灭绝,它们的灭绝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疟疾可能在其中发挥过作用。
《侏罗纪公园》剧照//电影里科学家通过琥珀中蚊子体内的血液,提取出恐龙DNA,从而将它们复活。
疟疾从一开始就一直给所有生命造成了极大威胁。爬行动物、鸟类和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曾被吸血寄生虫传染。而人类也许才是这些寄生虫最喜爱的……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14亿人感染疟疾,估计每年有65万人因此死亡。非洲约有20%的儿童死亡是由疟疾引起的,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这种疾病。
首次关于疟疾的精准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的中国,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沼泽热”也为人所熟知。这种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滋生蔓延,古罗马城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城市,其周围的山丘被视为疾病的温床。因为腐烂的沼泽地里弥漫着臭味,所以当时的人们误以为疟疾是由沼泽上空“有毒”的气体传播的,于是人们就用“malaria”这个词指代疟疾。
人们很快发现,疟疾患者从出现发烧症状后会经历一个典型的过程:要么是不规则发作,要么每三至四天一次。如果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后幸存下来,疟疾通常会在几个月后复发。
有时患者小便呈深红色或几乎黑色,这种“黑水热”往往预示着患者不久后便会因病死去。后来证明,发烧的模式因寄生虫类型而异,黑色尿液往往意味着最危险的类型。这种类型的疟疾经常会导致可怕的脑部症状(如嗜睡、焦虑不安或麻痹)。
02
疟疾为什么这么猛?
昆虫和智人一起从非洲迁移到今天的欧洲并带去了这种疾病。青铜时代,人类开始在西欧的沿海地区和湿地耕作。寄生虫在微咸水中找到了理想的栖息地。后来,人类建造堤坝,填海造陆,蚊子很快就在由此产生的圩田中找到了自己的家。
11世纪的编年史中提到“间日疟”给低地国家的沿海居民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前往圣地的朝圣者和十字军除了出售赎罪券和大肆抢劫,还可能会带来疟疾寄生虫。
16世纪至18世纪出人意料的高死亡率也与疟疾有很大关系。但这种神秘疾病确切的产生原因仍是个未知数,更不用说它是如何传播的了。
原始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混合物、施法术、朝圣、祷告、抚头顶祝福礼……我们现在知道柳树皮提取物中包含的活性物质与后来的阿司匹林非常相似,它作为一种退烧剂非常受欢迎,但并不能够治愈病人。
17世纪,从秘鲁回到欧洲的传教士带回了另一种草药——金鸡纳树皮。这种金鸡纳树的树皮对轻度疟疾有一定疗效,所以医生经常给病人开这种药。后来人们发现金鸡纳树皮中含有奎宁,所以它确实有退烧和抗寄生虫的特性。
但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疟疾病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主要是由于沼泽被排干,以及人口也逐步向城市迁移,而不是因为医学的进步。
直到1880年,在阿尔及利亚,法国军医夏尔·路易·拉韦朗注意到他的一名发烧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种奇怪的内含物。这种物质似乎会移动,也会分裂,这激起了他寻找寄生虫致病原因的热情。疟原虫被“发现”了。
但这些寄生虫是如何进入人类血液的?苏格兰医生罗纳德·罗斯又至少花了5年时间才证明寄生虫能从受感染的蚊子那里到达麻雀身上,使麻雀感染。
直到1898年,动物学家巴蒂斯特·格拉西在罗马证明了蚊子能够将疟疾传染给人。
与此同时,人类继续因这种病而丧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德国双方在南欧、中东和西线的数万名士兵不是死于子弹或弹片,而是死于疟疾。在包括马其顿在内的一些战场上,死于疟疾的士兵比在战斗中丧生的士兵还多。
03
蚊子是怎么传播寄生虫的?
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要为此负责,只有需要血液产卵的雌性按蚊才会传播这一疾病。
数十种疟原虫也被发现了,并且其中四种可以向人类传播疾病(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受感染的蚊子的唾液腺中携带寄生虫,当它们叮咬人类时,转移到受害者血液中的不仅有唾液,还有寄生虫。寄生虫接着会从血液转移到肝脏中,并在一周的时间里生产数万个后代。
然后这些寄生虫会蜂拥进入血液,进入(富含蛋白质的)红细胞中,在那里它们继续繁殖。最终红细胞破裂,并导致发热等症状。
其他红细胞被感染,蚊子再次叮咬人类并吸入被感染的血液,整个循环会不断重复。根据疟原虫的不同类型,红细胞每隔一到三天就有节奏地破裂。最危险的恶性疟原虫经常导致患者产生黑水热(红细胞大量破裂并释放红色的血红蛋白分子,从而使尿液呈黑色),大脑中的微小血管也会受损(脑型疟疾)。
如果感染不断复发,就会出现贫血症状,身体状况也会不断恶化,最终导致死亡(尤其是新生儿)。
有些人天生对疟疾感染有抵抗力。这种免疫力与特定血型(A型血,尤其是达菲血型)有一定关系,寄生虫需要通过红细胞表面的血型分子才能进入其中。在一些疟疾经常暴发的地区,这种抵抗力较强的血型更为常见。
此外,红细胞的一些遗传性异常(如镰状细胞贫血或地中海贫血)也可防止寄生虫侵入红细胞。与无数其他传染病一样,有些人如果能在首次疟疾病毒攻击中幸存下来,那么就能够建立起对疟疾的天然免疫力。
疟疾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症状(如退烧)和避免身体状况的恶化。医学家又从中国凉茶中将青蒿素分离了出来,这种茶在远东地区被用于治疗疟疾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显然,患者对这种产品产生耐药性的风险较小。
然而,在贫穷和偏远地区仍有成千上万人死于疟疾。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雄心勃勃的预防运动。他们希望通过抑制蚊子的生长(蚊帐、杀虫剂、缩减沼泽面积)和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氯喹药丸)来彻底消灭疟疾。
人们在这一期间喷洒了数千千克滴滴涕,分发了数百万颗药丸,但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不得不承认该运动彻底失败了。蚊子和寄生虫的抵抗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因难以降解且会致癌的滴滴涕而长期受到严重破坏。该产品被“禁用”多年后,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乳腺癌活检中仍发现了滴滴涕的痕迹。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致力于研发疫苗和对疟原虫具有抗性的转基因蚊子。疟疾在西欧的再次出现,特别是通过移民流动和旅游业(“进口疟疾”),这有望推动制药业的发展。
来源:新发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