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7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规模相当于整个东盟国家全年用电总量,较2014年同期实现翻番。这场由极端高温与工业复苏共同导演的“电力需求大戏”,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韧性的底色,更揭
8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7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规模相当于整个东盟国家全年用电总量,较2014年同期实现翻番。这场由极端高温与工业复苏共同导演的“电力需求大戏”,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韧性的底色,更揭示出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层脉动。
高温“烤”验下的居民用电激增
“空调开到26度都觉得热,电费账单却先‘热’了起来。”家住郑州的李女士翻看7月电费单时感慨。数据显示,7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激增18%,创下近五年单月最高增速。河南、陕西、山东三省居民用电量增幅均超30%,其中郑州市电网最大负荷七次刷新历史纪录,空调负荷占比超过总负荷的45%。
“持续4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让居民用电从‘刚需’变成了‘刚需+’。”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负责人解释,夜间低温不足30度导致空调连续运转,叠加居家办公、线上教育等新需求,共同推高了用电峰值。在西安,钟楼商圈的商业综合体甚至出现“错峰用电”现象——下午三点至六点关闭部分景观照明,优先保障居民制冷需求。
工业生产“暖流”涌动
如果说高温是用电增长的“显性引擎”,那么工业复苏则是“隐性推手”。虽然7月工业用电细分数据尚未公布,但国家统计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的表述与用电量增速形成呼应。制造业PMI连续五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们调整了生产班次,白天避峰、夜间满负荷运转。”山东一家铝型材企业负责人透露,7月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但通过错峰生产将电费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这种“高温下的生产智慧”,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集群中普遍存在,既保障了订单交付,又缓解了电网压力。
新能源发电“加速跑”
在用电总量创新高的同时,能源结构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7月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8%和19%,生物质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三者合计占全国发电量的23.8%,较去年同期提升3.2个百分点。在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单日发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在青海海南州,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园区的发电效率较五年前提升15%。
“新能源正在从‘替补队员’向‘主力选手’转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王志轩分析,随着储能技术突破和跨区输电通道完善,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显著增强。7月全国新能源利用率达97.6%,西北地区弃风弃光率降至4%以下,创历史新低。
经济韧性背后的“电力密码”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温度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指出,7月数据反映出三大积极信号:一是服务业用电量增速快于工业,显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二是城乡用电差距缩小,乡村振兴带动农村用电量增长12%;三是高技术制造业用电量增速是传统产业的1.8倍,印证产业升级成效。
但在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极端天气暴露的能源系统脆弱性不容忽视。7月23日,四川因持续高温导致局部地区供电紧张,部分工业用户临时限电。“这提示我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必须兼顾安全与低碳。”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建议,应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调度体系,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变革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节点,7月用电数据为能源转型标注了新的坐标。根据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0%,而7月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提前触及这一目标线。在江苏盐城,全球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即将投运;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电与新能源联营项目正破解“弃风弃光”难题。
“未来的能源竞争,是系统灵活性的竞争。”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随着电动汽车、氢能等新型负荷涌现,能源供需两侧的互动将更加频繁。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需求响应”,或将成为破解保供与转型矛盾的关键。
来源:三农乡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