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第103期)|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方过夜新凉,秋雨送秋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3 18:37 2

摘要: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已到了“三暑”之“未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08/23

农历七月初一

古诗词的唯美一瞥

HELLO SUMMER

01

处暑的介绍

凉风有信,暑气已止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已到了“三暑”之“未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02

处暑的释义

与夏挥手作别,与秋亦是一份交代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本义是“止息”、“停留”,“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预示着暑气开始消退。但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处暑时,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

《节气之美.五感六觉中品味时间》

索取号:K892.18/W34

馆藏地:市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书库

架位号:南楼四楼东区18架B面07列04层

推荐理由:主要讲述了 二十四节气 作为中国古代岁时纪年体系的文化内涵及其与自然节律的关联。书中系统梳理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演变过程及核心特征,并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六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的感官体验,解析不同节气中的自然物候变化与人文活动。

03

处暑的由来

未觉夏已尽,时至已新秋

处暑节气起源于汉代,最早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被正式列入二十四节气体系。“处暑”一词由来已久,在《国语》中就已出现,且明确指气温变化。汉代《孝经纬》载明:“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北宋《太平御览·时序部》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修宫室,坯垣墙。”元吴澄编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

索取号:P462/Z81

架位号:市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书库

馆藏地:南楼四楼西区05架A面03列04层

推荐理由:本书从天气预报员的角度看节气,随时间推演,呈现出一个个节气的美丽画卷,剖析其物候、时令对应的天气气候现象和气象科学原理,介绍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谚语,消除常见误解。

04

养生保健建议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饮食调理养生

处暑后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宜。日常饮食应少食辛味食物,增加酸味食物。多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黄瓜、绿豆、苦瓜等。同时,应该多吃含有丰富水分和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梨、葡萄、草莓、黄瓜、芹菜等,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和营养均衡。

处暑,揉三穴

1️⃣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2️⃣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3️⃣迎香穴:位于鼻翼旁正中鼻唇沟内。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缓解鼻炎的症状。

注重起居作息

处暑后天气将逐渐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还要注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避免秋燥的干扰。俗语有云“先睡心,后睡眼”,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会有效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二十四节气一节一养生

架位号:市馆城市书房(专题休闲)书库

馆藏地:南楼一楼东区01架B面01列03层

推荐理由:本书每天介绍一个养生方法,在推荐节气食材或生活方式的同时,搭配了相关古语,让读者了解古人的养生方法。

责编:李镔飔

终审:王天亮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