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津不问渡,弦歌不断炊:夏津、武城二县的老文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7 13:15 2

摘要:“知津莫问津”这话,听着像打哑谜,根子却扎在夏津的黄土里。两千多年前,齐晋两国诸侯在这儿会盟,渡口上车马喧天,船来船往——这“津”就是渡口!夏津古名“鄃”,《左传》写得明明白白:“筑五邑于鄃津”。后来孔子周游列国,让子路打听渡口(“问津”),读书人便把“知津莫

一、夏津:一个“津”字里的活法儿

“知津莫问津”这话,听着像打哑谜,根子却扎在夏津的黄土里。两千多年前,齐晋两国诸侯在这儿会盟,渡口上车马喧天,船来船往——这“津”就是渡口!夏津古名“鄃”,《左传》写得明明白白:“筑五邑于鄃津”。后来孔子周游列国,让子路打听渡口(“问津”),读书人便把“知津莫问津”挂嘴边。表面说“知道路就别问”,实则是夸人活得通透,心里门儿清。

可黄河哪是好伺候的主儿?它一甩尾巴改道,留给夏津一片白茫茫的沙荒地。清朝康熙年间的县令朱国祥卷起裤腿就下地,硬生生在沙窝子里种出两万多棵桑树:桑椹晒干能顶粮荒,树皮治咳嗽,树根扎进沙地八米深,愣是把“沙龙”锁得死死的。如今联合国粮农组织给这片古桑林挂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牌子,直竖大拇指:“活化石!没见过这么硬气的树!”

这“知津”的智慧,早化进夏津人的骨头里——知道沙地贫瘠,就种树固沙;知道棉桃喜沙,就遍野植棉。“金高唐,银夏津”,宋朝起白花花棉田就像雪盖沙丘。如今纺纱机200万锭嗡鸣,老厂长田连臣七十岁了还盯在车间吼:“棉结每千米不超10粒!” 啥叫“知津”?看透天给的难处,还能把日子过成“银夏津”,这便是了!

二、武城:三声弦歌,烧了二千年的文火

武城这名儿,一出口就飘着墨香。为啥?孔子的高徒子游在这儿当过县长!《论语》里写得真真儿的:孔子溜达到武城,听见满大街弹琴唱歌(弦歌之声),噗嗤笑了:“割鸡焉用牛刀?”——治理小县城哪用得上礼乐大道理?子游一板一眼回嘴:“君子学了道就爱人,小人学了道好使唤!”臊得孔子赶紧找补:“我刚才是开玩笑!”

就这几句话,烧出三条故事:

武城弦歌:夸当官的用礼乐教化百姓,治理得法;

武城弦:唐朝卢照邻嫌四字啰嗦,缩成三字儿,“遥闻彭泽宰,高弄武城弦”——意思没变;

武城鸡:张九龄写诗抱不平:“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好刀杀小鸡,大材小用嘛!

子游这把“弦歌”之火,在武城一烧就是二千多年。这儿出过十六个状元,打头的便是唐朝孙伏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此人中榜后敢直谏唐高祖:“您打猎太频繁,误政事!” 骨子里的硬气,活脱脱子游嫡传。如今武城弦歌湖边立着29米高的“弦歌台”,分明是向子游鞠着躬。连酿酒的“古贝春”都盖起山东独一份的酒文化馆,墙上刻满诗词——酒香混着墨香,弦歌从未绝响。

三、老故事里的新日子

您瞧,几个老成语像黄河故道里的古桑,根须早扎进两县的血脉:

夏津人“知津”,看透风沙也能种出甜椹子,看透棉纺低谷还能把纱线纺成全国顶尖;武城人“弦歌”,流水线上量尺寸的游标卡尺,何尝不是子游“教化规矩”的化身?

黄河泥沙淤出的何止是平原?更是“沙里刨金”的硬气。运河桨声摇荡的何止是流水?更是“知津莫问”的通透。子游的琴瑟早化进风声,可武城考生案头的灯,夏津纺机飞转的纱锭,不都在续写新的弦歌?

老话儿没死——它活在老汉一句“杠好兰”(真好啊)的赞叹里,活在咬一口酥掉渣的宋楼火烧里,活在四女寺镇槐荫清风的沙沙声里。这,才是夏津、武城真正的“根”。

桑木为骨,弦歌作魂;知津而渡,生生不息。

历史厚重,文化绝伦。小编斗胆,妄写此文。从您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中得以更信心。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