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丨台湾省出现的这个病,其病原曾经被用于制造细菌炸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22:50 2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省级卫生机构披露,时隔四年,省内再次出现1例土拉雷病病例,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女性,在7月中旬突然出现全省无力、腹泻、寒战等症状,经血培养后确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省级卫生机构披露,时隔四年,省内再次出现1例土拉雷病病例,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女性,在7月中旬突然出现全省无力、腹泻、寒战等症状,经血培养后确诊。

所幸的是,患者感染的是“致病力较轻的菌株”。

图源:台湾省卫生机构采访照片

那“致病力较重的菌株”什么样?为何这种疾病的病原体还能被用于制备生物武器?哪些国家做过这种武器?有疫苗吗?

黑蝇,是兔热病的已知媒介,图源:PHIL

由于这种细菌是20世纪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图莱尔县(Tulare County)患病野兔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干脆就按地名命名为Tularemia。

后来发现很多残忍的人类给兔兔剥皮后会患病,因此有了“兔热病(Rabbit Fever)”、“野兔热(Hare Fever)”的别名。

土拨鼠,图源:pexels

从地域分布来看,土拉弗朗西斯菌在北美、欧洲、部分亚洲地区都有记录。

我国北方地区也存在,只不过和北美的tularensis(Type A)亚种不同,既往研究发现的都是holarctica(Type B)亚种,致病性较tularensis(Type A)低得多。

既往对我国420只啮齿动物进行了土拉弗朗西斯菌检测结果显示,总感染率为4.76%,其中吉林、新疆、黑龙江、内蒙古、浙江5省区感染率分别为11.65%、10.00%、6.56%、1.77%、0%。

在感染这种病原体后,由于发病类型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 溃疡腺型(Ulceroglandular,病死率<5%):节肢动物(蜱虫、虻虫)叮咬后,叮咬/接触处出现红斑后形成溃疡;叮咬部位附近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伴发热、寒战、乏力;

▶ 腺型(Glandular,病死率<5%):经接触感染动物后出现,一般无皮肤溃疡,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全身症状;

▶ 眼腺型(Oculoglandular,病死率0–5%):接触眼部后会出现单侧结膜炎、流泪、畏光、眼睑肿胀,伴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导致的眼部病变,图源:PMC11332965

▶ 口咽型(Oropharyngeal,病死率5%–30%):经口摄入将出现咽痛、扁桃体肿胀/溃疡、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伴高热;

▶ 肺型(Pneumonic,病死率30%–60%):吸入含细菌的气溶胶发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影像学可见肺炎;常为实验室暴露或自然环境吸入带菌尘土;

▶ 伤寒型(Typhoidal,病死率30%–60%):细菌经血行播散(任何途径均可)后出现,无局部病灶,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肌痛、明显中毒症状,可伴脾肿大、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肺型伤寒型病死率很高,但主要是来自于既往研究,在抗生素普及的现代社会只要及早诊断和用药,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

但是直到如今也仍存在一个难点,那就是伤寒型与肺型可能存在被误诊、延误治疗的情况,因此还需要医务人员能够对这种疾病有更多了解才行。

正因土拉弗朗西斯菌非常危险,因此美国CDC “Category A” 级病原,与炭疽、鼠疫、天花等并列。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为潜在生物恐怖武器,原因也是因为这种细菌太厉害了:

①仅需10–50个菌体即可致病,其他细菌可能要上千甚至上百万个;

③潜伏期最短可能就1天,如果疾病进展快可能还没等确诊就已经死了;

④细菌能在低温、潮湿环境下长期存活,并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制成稳定气溶胶,便于在空气中扩散

⑤世界卫生组织在196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人口密集区故意释放气溶胶化的土拉弗朗西斯菌,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约25万个感染病例和约1.9万人死亡

图源:pexels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理论上吗?又不是真的会用这种细菌做生物武器。

还真别说,这玩意儿还真不是理论,而是已经被实践过了。

在1943-1969年期间,美国开展了官方的进攻性(offensive)生物武器项目。在这段时间里,土拉弗朗西斯菌被明确列入被“武器化和储备”的候选病原体之一。

M143生物子弹,图源:公开资料

2024年发布的文献指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在该时段内曾被“武器化并储备”于美国军事计划中,用于战术或战略部署研究。

事实上,美国真的使用土拉弗朗西斯菌制造出了名为“M143”生物子弹,并于1966-1967年在阿拉斯加松林中进行了代号为“RedCloud”的测试。

M143生物子弹结构示意图,图源:公开资料

因此,这种细菌的威胁并非是理论上的,而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成为了实打实的生物武器,只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被正式用于战争之中。

或许有人会问——炭疽、鼠疫、天花都有疫苗了,那有预防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的疫苗吗?

答案是:有,但不够好。

在冷战期间,美国从前苏联处获得了一株疫苗株病制备了减毒活疫苗(LVS),不过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好。

研究发现,这种疫苗只能提供对低剂量攻毒的保护,面对高剂量攻毒则保护不完整,而实验对象就是刚才所提到的“宗教良心拒战者”等。

尽管疫苗的有效性不高,但是免疫持久性还是可圈可点的。最近的研究表明,接种LVS疫苗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至少可持续30年,而抗体水平(体液免疫)会在几年内显著下降。

2024年发表的2期临床研究接种反应情况,图源:公开文献

不过,该疫苗至今未在任何国家获批上市,但作为研究性新药已用于数千名在实验室接触土拉弗朗西斯菌的美国工作人员。

希望这种细菌别传播起来,也别有谁真的在战场上使用这类生物武器。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来源:卤煮疫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