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文天祥、郝经、方逢辰、邓牧、吴澄、程若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6 22:49 2

摘要: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入主中原,兵败被俘,不屈被害。曾从学理学家欧阳守道。尊朱熹学说。认为“道”是天地间最高的范畴,是永恒存在而不可暂无的,“道之在

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元军入主中原,兵败被俘,不屈被害。曾从学理学家欧阳守道。尊朱熹学说。认为“道”是天地间最高的范畴,是永恒存在而不可暂无的,“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圣人之于道,其可顷刻息邪?”(《御试策》)在道与物的关系上,指出“太虚无形,冲漠无睽,而先有此道,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同上)。基本上沿袭程朱的说法而无创见,但结合自己身体力行的政治活动而主张自强不息。认为“日月星辰久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天地之所以变通,固自其不息者为之”(同上)。在道德学说方面,尤重“主忠信”,特别推崇周敦颐的“诚者圣人之材”。说“天地间,只一个诚字,更颠扑不碎”(《西涧书院释莱讲义》)。有《文山先生全集》。

郝经(1223—1275)元学者。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由金入元,为忽必烈潜邸谋臣,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曾求学于赵复。最初对“道学”提法有所抵制,但很快就为南宋理学学说所折服,并成为理学思想在北方传播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一方面强调“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一方面又指出要以“尧舜之道”,即以儒家学说对元代统治者进行开导。因此倡导学者要“力行实践”,以实现对当时统治者的教化。其论太极推崇邵雍,废弃术数之说。其论“道”则认为道“近而易行”,存在于具体事物中,“事在而道在”。并批判当时一种沉湎于训诂,或务求高远之说而脱离实际的研究法。著作有《春秋外传》、《太极演原》、《陵川集》等。

方逢辰(?—1291)宋元之际学者。原名梦魁,字君锡。淳安(今属浙江)人。官至吏部侍郎。宋亡后,隐居蛟峰,学者称蛟峰先生。元朝召之,坚辞不赴。尊崇朱熹,提倡“四书为根本,六经为律令。格物致知,以穷此理,诚意正心,以体此理。学之博以积之,反之约以一之”(《常州路重修儒学记》)。阐释孟子和程朱学派道德论,认为:“许多道理皆要从人心上抽迸出来”,“切己省察而救活其本心”(《石峡书院讲义》)。有《孝经解》、《蛟峰集》等。

邓牧(1247—1306)宋元之际学者。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又号九鉴山人,世称“文行先生”。认为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是“玉皇上帝”,在《昊天阁记》中曰:“恭维昊天玉皇上帝陛下,位三极之尊,御万有之众。”又认为人世间由“定数”支配,“夫一事成败,一物完毁,莫不有数行其间”(《伯牙琴·宝说》),故“一士穷达,常关系天地之大运,岂人力哉”(同上),表达了亡国逸民的悲观失望情绪。提出要做超然于得失、生死之外的“达人”,主张从思想上排除环境的牵累,做到“由心不由境”。在政治上揭露了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指责他们如同“虎豹蛇虺”残害百姓。幻想出现一个“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用小品文的形式,尖锐地讽刺汉民族败类与蒙古统治者的狼狈为奸。有《伯牙琴》。

吴澄(1249—1333)宋元之际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曾任国子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因所居草屋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与许衡齐名,人称“南吴北许”。其学本于南宋朱熹,兼宗陆学,主张折中朱陆。在理、气、性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五德五欲,均“以理为之主宰”,但“理在气中,原不相离”。反对先秦以来的性善性恶论,指出“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主张朱熹“性即理”说,认为理“在人而为性,则仁义礼智是也”(《草庐精语》)。为学主“存心”、“明理”,认为“知者心之灵而智之用也”,重“尊德性”,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推崇朱熹的“格物”、“诚意”之说,强调“持敬”、“主一”,说“唯敬之一字为要”,“主于一,此心有主”。贯通经传,对诸经都有《纂言》。《礼记纂言》将《小戴记》四十九篇按己意排列,颇为后人讥。有《五经纂言》、《草庐精语》、《道德经注》等,后被汇编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

程若庸宋元之际学者。字逢原。休宁(今属安徽)人。号徽庵先生。师事饶鲁,承朱子学。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先后受聘湖州安定书院山长、抚州临汝书院山长,从学者甚多。宋亡不仕。思想上有明显的朱(熹)、陆(九渊)合流的特征。曾说“此心此理不可偏废,单而言,则心不外于此理,理不外于此心”(《斛峰书院讲义》)。认为“道为太极造化之枢纽,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心为太极品汇之根柢,一物各统体一太极也”(同上)。将理(道)和心相提并论,“有人心之全体,而后天地之全体始于是而立焉”,“有人心之妙用,而后天地之妙用始于是而行焉”(同上)。其朱、陆合流思想正是宋元之际理学的特点的表现。有《性理字训》、《太极洪范图说》等。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