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师——列宾画作的背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21:55 2

摘要:列宾,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是现实主义艺术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灿烂星辰。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土地与真实的人民——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信仰与世俗的交织,到《意外归来》中流放者推门瞬间的窒息与震颤,再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列宾自画像

展厅一角

《意外归来》

《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素描草图和油画稿。

拉纤绳的纤夫素描稿和纤夫涉水油画稿,为完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进行了大量的写生。

本报记者姜坤英

列宾,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是现实主义艺术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灿烂星辰。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土地与真实的人民——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信仰与世俗的交织,到《意外归来》中流放者推门瞬间的窒息与震颤,再到《萨特阔》对民间传说的浪漫转译……列宾用具有高度民主情怀的批判之眼与悲悯之心,冷静如实地勾勒出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画像和精神图谱。

值此“中俄文化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展览同时得到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这

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全面揭示其创作中“理性与激情共生”的独特美学逻辑,真实呈现其笔下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一个时代的温度,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国家,两国的文化艺术都饱含着热爱生活、关怀人民的真挚情感。列宾笔下劳动者的皱纹、知识分子的沉思、历史剧变中的众生相,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以载道”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列宾及其艺术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影响,正是中俄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

本次展览展出多个列宾重要作品的创作群组,揭示列宾如何从田野写生到巨制落成的全过程,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列宾严谨的创作逻辑。

从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国人读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俄国人民,也从列宾的同名画中,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具象的认识。1868年,还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读书的列宾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见到纤夫,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五年后,他完成了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第一单元,观众可以看到列宾完成的纤夫速写、素描草图和油画小稿,也更能够理解一幅成功画作的完成背后,需要画家进行大量的写生和提炼。

在《纤夫拉着纤绳·驳船运输者的头像·两个坐着的女人和一只鸡》的画稿上,汇集了多个野外写生的素材,呈现了多样的主题。两名姿势相同的纤夫展现了列宾对其职业特征的研究。倒置的纤夫正面头像素描,记录了画家为抓住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而随手在现成画纸空白处速写的即时反应。《纤夫涉水》的画稿是列宾第二次考察伏尔加河后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在构图上展现了突破性的造型处理,纤夫行列不再是远景中的蜿蜒队列,而是以冲破画面空间的姿态径直向观众走来。另一幅同样名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已非常接近最终的稿件,但据策展人介绍,纤夫队列中间的人物在画作的终稿里被列宾换为一位少年,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不甘受剥削、要反抗的希望。

深藏在列宾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一笔笔描画中得以体现。尽管观众没有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作,但一张张画稿让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这幅杰作的诞生历程,感受到列宾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思,一步步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看到20多岁的青年列宾通过艺术创作呈现劳苦大众的劳作日常,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下层人民的关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问世后获得广泛的国际赞誉,被称为19世纪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奠定了俄罗斯19世纪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以近4米宽的画幅,震撼呈现俄罗斯众生相与命运图景,围绕画作展开的素描、油画习作和小稿,以画中小世界映射俄国大世界。画作左侧的一个驼背的年轻人是列宾在在莫斯科近郊居住时,于修道院的厨房遇到的,并绘有多幅驼背人的草图,列宾还写到“每逢宗教游行,这个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足见画家为表现人物特点,在生活中投入了多少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19世纪80年代,列宾聚焦新兴的激进知识青年群体,《宣传者被捕》《忏悔之前》均表现憧憬“村社社会主义”的革命者。最著名的《意外归来》也属此主题,从草图可见画家最初设定主人公为女性,后改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面容憔悴的男子推开家门的一瞬间,不同的家庭成员面对他突然归家的不同情感反应构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历时12年创作完成,展览中的8件相关写生稿与创作草图,为观众生动“揭秘”这一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20世纪初,他受托创作巨幅群像《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独特之作。

列宾善于以肖像画为时代造像,他为其朋友、家人所创作的肖像画里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与魅力。以妻子维拉为模特的《歇息》、受马奈画法启发所画的女儿肖像、终身导师与挚友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展现了画家在塑造人物特点方面的深厚造诣。展览中也采用新媒体手段,以列宾所创作的同时代人物肖像为线索,配合特设的互动专区的精彩呈现,走进艺术大师的“朋友圈”,见证绘画如何与文学、音乐共振,共塑民族精神的黄金时代。

展览以《多么自由》作为结尾,这幅画以浪漫笔触描绘了一对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表达方式上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这不由得让观众想起为他赢得了“院士”称号的《萨特阔》。对列宾这位艺术大师来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切换是如此自如;对观众来说,静静欣赏列宾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切换自如同样也是“自由”的事情。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巨作之所以是巨作,有其天赋、有其偶然,但更多的是藏在草稿里反复描画的深入思考、几易其稿的决心坚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与时代、与人民同频跳动的心,这也是一个不朽灵魂的珍贵所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恢弘的展厅里,92件来自俄罗斯艺术大师列宾的油画与素描作品正静静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一个时代的温度。这些跨越时空的艺术珍品,不仅展现了列宾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19世纪俄罗斯社会变革的窗口。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系列创作手稿。1868年,24岁的列宾在涅瓦河畔第一次目睹纤夫们佝偻的身影,这个震撼的场景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展览中陈列的《纤夫拉着纤绳·驳船运输者的头像·两个坐着的女人和一只鸡》画稿,生动记录了画家深入伏尔加河流域的写生历程。在这些泛黄的纸页上,我们能看到列宾对劳动者形象的反复推敲——倒置的纤夫头像速写显示出画家捕捉瞬间灵感的敏锐,而《纤夫涉水》油画稿则展现了构图上的重大突破:纤夫行列不再是以往远景中的蜿蜒曲线,而是以极具冲击力的对角线构图直逼观者眼前。最令人动容的是终稿中加入的少年形象,这个身着红衣的年轻人昂首挺胸的姿态,在沉闷的队伍中注入了一丝反抗的希望。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创作群组占据了展厅中央最显眼的位置。这幅近4米宽的巨制犹如一部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将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浓缩在宗教游行的场景中。策展人特别展出了列宾为画中驼背青年创作的多幅素描,这些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画家在莫斯科近郊修道院的细致观察。在一张草图的边缘,列宾用铅笔写道:"这个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这样的创作札记,让观众得以窥见现实主义大师如何将生活细节升华为艺术典型。

转过展厅拐角,《意外归来》的创作演变过程令人屏息。从早期女性流放者的构思,到最终定稿的男性形象,列宾通过数十幅草图不断深化对革命者命运的思考。在一张褪色的素描上,画家反复修改门框的透视角度,只为精确计算"推门瞬间"的戏剧张力。而墙面上并置展示的家人表情特写习作,则揭示了列宾如何通过微妙的肢体语言——母亲僵直的背影、妻子惊愕的捂嘴动作、孩子困惑的眼神——构建出一个情感浓度爆表的家庭场景。

《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的创作档案无疑是展览的又一亮点。12年间积累的8件写生稿如同解密密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见证巨作的诞生。早期草图着重表现哥萨克的豪迈不羁,而后期油画稿则逐渐强化了画面中心的书写者形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布满修改痕迹的构图稿,列宾用红色颜料调整人物群像的疏密关系,使画面既保持狂欢的动感,又不失严谨的视觉秩序。

展览二楼集中呈现了列宾卓越的肖像艺术。为挚友斯塔索夫创作的肖像中,批评家飞扬的白发与激昂的手势跃然纸上;托尔斯泰系列肖像则捕捉了文豪犁地时的质朴与写作时的沉思两种状态。策展团队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列宾笔下的文化名人——从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到化学家门捷列夫——组成动态的"黄金时代朋友圈",配合展厅回荡的《图画展览会》旋律,让观众沉浸式体验19世纪俄罗斯文艺复兴的蓬勃气象。

在展览尾声处,《多么自由》的浪漫笔触带来意外的审美转折。这幅描绘海浪中相拥情侣的作品,与早期现实主义力作形成鲜明对比。旁边循环播放的纪录片片段显示,晚年的列宾在芬兰湾畔的"佩纳特"庄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每天黎明即起对着镜子自画像,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漫步展厅,观众不仅能从《国务会议百年庆典》的巨型草图感受列宾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也能在《歇息》等家庭题材作品中体会画家细腻的情感表达。特别设立的互动区陈列着列宾调色板的复制品,那些经光谱分析还原的颜料层次,揭示出画家如何通过多层罩染技法,让《萨特阔》中的海底世界焕发梦幻光彩。

此次展览最珍贵的启示或许在于:伟大艺术从来不是灵感的偶然迸发,而是像列宾那样,在数百张素描稿中反复锤炼,用脚步丈量伏尔加河岸,用心灵体察纤夫们的喘息,最终将时代的阵痛转化为永恒的审美力量。当观众站在《宣传者被捕》的炭笔稿前,仿佛能听见画中革命者被按倒在地时,怀中禁书散落一页页的沙沙声响——这正是列宾艺术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的秘密。

来源:开心的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