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求助遇专家,全是人设,央视揭秘专坑老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20:32 2

摘要: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视频?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专家”,站在一排排农药化肥前,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老乡,你家地里长不好,就是缺这个!”

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视频?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专家”,站在一排排农药化肥前,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老乡,你家地里长不好,就是缺这个!”

看着那专业的架势,听着那头头是道的分析,你是不是也差点就信了,赶紧点开小黄车,想着“专家推荐的,准没错”?

打住!先别急着下单。最近,央视《财经调查》就给我们扒开了这些“专家”的画皮,看完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

**一、 “专家”人设,流水线生产**

事情还得从很多农民朋友的吐槽说起。大家在网上学技术,本想找个明白人指点迷津,结果却掉进了坑里。记者一调查,好家伙,在抖音、快手上,这类“农业专家”简直多如牛毛。

他们的主页简介,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XX农业大学毕业”、“深耕农业二十年”、“免费为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每一个字都写得那么真诚,那么让人信赖。

除了这种“实践派”,还有更高级的“研究院专家”。比如一个叫“史老师说农业”的主播,粉丝十几万,每期视频都穿着印有“农业研究所”的白大褂,站在农药货架前,讲得那叫一个专业。讲完知识,他总会“顺理成章”地推荐几款“网红农资”,还有其他“农业达人”在评论区帮腔,让你觉得这产品不买都对不起专家的苦口婆心。

可农民朋友们买回去一用,才发现上了当——苗不长、果不结,钱花了不少,地里的收成却更惨了。这哪是“助农”,分明是“坑农”!

**二、 幕后揭秘:戏精的诞生**

这些“专家”到底是谁?他们真的懂农业吗?

记者顺藤摸瓜,联系上了这位“史老师”。面对镜头,这位“专家”卸下了所有伪装,得意地透露了他们的“商业机密”。原来,他背后是一家叫“祥禾农业”的公司。而“史老师”这个人设,连同他那身白大褂,都是公司精心打造的。

更绝的是,他们最近还批量生产了一批新人设,叫“祥禾助农团”,清一色的“农大毕业生”形象,视频拍得青春洋溢,口号喊得震天响,粉丝也很快涨了起来。

记者按着地址,找到了他们在河南濮阳的一个“基地”。你猜是啥?不是什么研究院,也不是什么公司总部,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宅。

在这里,祥禾农业的电商负责人说了一句大实话:“身份是假的,懂不懂农业不重要,能带货挣钱才是唯一目的。”

听听,这话多“实在”!原来,那些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研究院专家”、“农大高材生”,很多可能连麦子和韭菜都分不清。他们只是演员,剧本是人写的,人设是人设的,唯一真实的目的,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钱,变成他们的销售额。

这位负责人甚至畅想未来:“哪天农资不好卖了,用这套路卖袜子也一样,没准我们团队就改名叫‘祥禾袜子’了。”

好一个“祥禾袜子”!这哪里是做生意,这分明是“套路”的流水线,是“信任”的粉碎机。

**三、 警惕!别让“助农”变成“误农”**

老话说得好:“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一个白大褂,几句专业术语,就能轻易包装出一个“专家”,收割的却是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和希望。

这件事,不仅仅是卖假货那么简单。它消耗的是最宝贵的信任——农民对知识的信任,对网络的信任,对“助农”这两个字的信任。当真正的专家想去做科普时,可能都会因为这些“戏精”而遭到质疑。

所以,下次你再刷到类似的“专家”视频时,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他是不是只讲理论不实践,是不是只推荐产品不谈风险,是不是评论区一片叫好却看不到真实的用户反馈。

**说到底,真正的农业技术,长在土里,而不是挂在嘴上;真正的助农情怀,藏在心里,而不是穿在身上。** 别让那些披着“专家”外衣的戏精,用一场场拙劣的表演,毁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那群最朴实的人的希望。擦亮眼睛,让骗局无处遁形,才是对这些“戏精”最有力的回击。

来源:羽福乾乡村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