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李静副教授与南京医科大学吴丹教授团队合作,于2025年7月31日在国际医学期刊《PLOS Medicine》发表题为《接力种策略减少中国15至18岁女孩HPV疫苗接种延迟和提高接种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Effect of a pay-
前言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李静副教授与南京医科大学吴丹教授团队合作,于2025年7月31日在国际医学期刊《PLOS Medicine》发表题为《接力种策略减少中国15至18岁女孩HPV疫苗接种延迟和提高接种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Effect of a pay-it-forward strategy on reducing HPV vaccine delay and increasing uptake among 15- to 18-year-old girls in Chin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原创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社群参与的“接力种”(Pay-it-forward)模式,显著提升中国大龄青少年女性HPV疫苗接种率,为全球中低收入国的疫苗接种推广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方案。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文章类型:Research article
英文标题:Effect of a pay-it-forward strategy on reducing HPV vaccine delay and increasing uptake among 15- to 18-year-old girls in Chin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中文标题:接力种策略减少中国15至18岁女孩HPV疫苗接种延迟和提高接种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背景
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手段,但在中国等中低收入国家,接种率仍面临挑战。目前,政府补贴项目主要覆盖13-14岁女孩,而15-18岁补种年龄段的女孩接种率较低。许多女孩及其家长面临认知不足、信息错误和经济负担等问题,而社区支持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本研究测试了一种社群参与的接力种(pay-it-forward)模式,该模式提供疫苗补贴,并鼓励接种者通过捐款和明信片信息支持她人。
研究方法
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成都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纳入321名15-18岁未接种HPV疫苗的女孩及其家长,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
接力种组:第一针疫苗接种享受329元社区补贴,接种后可选择撰写鼓励明信片或捐款支持后续接种者;
对照组:按市场价格自费接种
主要结局是临床记录核实的第一针HPV疫苗接种率,通过意向治疗分析(ITT)评估效果。
研究结果
接力种组接种率为34.2%(55/161),对照组接种率为17.5%(28/160),调整后率差17.9%。
接力种组对疫苗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心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接力种组中出现疫苗接种延迟比例较对照组低(调整后率差为-18.4%)。
接力种组67.3%(37/55)的接种者主动传递明信片寄语,70.9%(39/55)的家庭捐款支持他人。
接力种组每名接种者成本为230美元,对照组为294美元。
研究结论
接力种是一种有前景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可以提高青少年女性接种HPV疫苗接种率、疫苗信心,并降低疫苗延迟接种。不过,这项研究是在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进行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这种社群参与的亲社会方法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支持其他健康项目。
研究总结
中国青少年HPV疫苗接种率偏低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李静与吴丹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接力种”模式,该模式通过经济补贴与社群互助心理机制的双重设计,有效突破了传统公共卫生项目单向供给的局限性。
研究数据表明,该干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干预组接种率达到对照组的近两倍水平,同时显著提升了目标人群的疫苗信心,有效降低了疫苗接种延迟率。从经济学角度评估,该方案展现出明显优势:人均接种成本显著降低,且通过分析捐款数据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出更强的捐赠意愿,这为建立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机制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一种补充性干预措施,接力种模式特别适用于15-18岁补种年龄段的疫苗接种推广。需要强调的是,该模式并非要取代政府的主导地位,而是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促进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干预效果,建议整合数字化平台资源,如开发专用微信小程序等工具,以扩大项目覆盖面和实施效率。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维度:该模式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地区的适应性评估、长期可持续性机制的建立,以及与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机整合。虽然该研究为提升疫苗接种率提供了创新思路,但仍需通过更大规模的实践验证其效果,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与实施效率的平衡将是关键挑战。
研究团队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李静副教授第一作者,吴丹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李静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交换学者、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现场流行病学组委员、中国疫苗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妇科肿瘤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务委员、四川-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第八届流行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等学术任职。
主要从事肿瘤流行病研究工作。自2005年起,在宫颈癌的人群预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负责和参与国际国内宫颈癌、乳腺癌防治项目三十余项,国际培训项目2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5门,四川大学全英文精品教学课程1门。共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8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32篇。
吴丹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学术带头人,优青项目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艾滋病/性病等传染病防控及其它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行为管理的实施科学研究,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ClinicalMedicine, Bul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LoS Med等期刊发表论文。担任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及Implementation Science Communications杂志副主编。
撰稿:李静教授、吴丹教授
审校:Lya
排版:Squid
执行:Squid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