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最离谱的“医学奇迹”:“热搜疗法”治抑郁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18:07 2

摘要:文章没什么逻辑,质量一般,并且有蹭热点嫌疑。请大家谨慎阅读,如有雷同请自行对座入号,我不负任何责任。

温馨提示:今天的文章主观色彩浓厚,没有任何科学实验和统计分析结果支持。

虽然没有胡说八道,但有些东西听起来确实荒谬,不过这不是我的锅。

文章没什么逻辑,质量一般,并且有蹭热点嫌疑。请大家谨慎阅读,如有雷同请自行对座入号,我不负任何责任。

前言

热搜可以治病吗?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荒谬,但是很多我们眼前认为不可理解的事情,往往会有先行者把它变成现实,比如N多年前,普通人觉得能飞上天这件事是天方夜谭,但有人却实现了这个看似荒谬的目标。

“热搜疗法”也是一样的,纵然我们认为其很不可思议,但的确有人实现了,并且治的还是“抑郁症”。

不仅如此,已经有人用亲身经历证实,热搜不仅可以治疗“抑郁症”,还能获得额外的关注。除此之外,还有上综艺的机会、出席商务活动的机会,还可以顺势把流量转化为带货收入,治病和赚钱一体化,轻松实现无痛痊愈。

之所以想说这个话题,是因为昨天偶然间刷微博时,看到一条热搜词条:#明星抑郁症不挂号挂热搜#。

热搜的源头,是脱口秀演员小北。他在比赛里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精准且简短巧合地,概括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热搜上的一个案例。

当然,小北没有提到具体实证研究,也没指名道姓,毕竟这涉及伦理问题,需要保密。但是我们可以用隐去当事人具体信息的方式,大致梳理一下案例脉络。

1.“热搜疗法”诞生始末

2024年底,“热搜疗法”创始人自称自己情绪状态不好,并晒出医院病历,上书“分离(转换)性障碍”,结合其呈现出的症状来看,应该是转换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就是早些年的癔症,随着科学界对心理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分类也逐渐开始有所变化,癔症在标准诊断里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DSM-5中,癔症被拆成了两部分,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

所谓分离障碍,可以用大家更为熟悉的四个字来理解,那就是人格分裂,一个肉体多个人格。

与其对应的转换障碍,被放在了“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里面,成为其一个小的分支疾病,也被称为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转换障碍可能不太好理解,比如“热搜疗法”的创始人又是失语失能,又是cosplay米莱迪,让人觉得奇奇怪怪。

我举一个我上学时候听过的例子。

说有一个男的叫不及芳草,她的老婆叫牛莲雾,两人夫妻关系很好。

突然有一天,不及芳草发现,牛莲雾与一个神秘男子有染,遂决定设计捉奸。

一切都很顺利,就在牛莲雾与神秘男子大汗淋漓,不知天地为何物的时候,不及芳草踹门而入,捉了俩人一个现行。

但是,神秘男子也不想乖乖就范,腰上挂着牛莲雾的赤色鸳鸯肚兜就跳窗而逃。

不及芳草赶紧追了过去,而且在跑动中无限接近神秘男子。就在他伸手拽住神秘男子胳膊的那一刻,他发现此男子是村长。

于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不及芳草突然瘫坐在地上,腿不能动了,就像郭芙蓉被点了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

最后,他只能眼见着村长越跑越远,从视线里消失。

那之后,他缓了很长时间才能重新站起来活动。

这就是转换障碍,心理上不能承受的压力,变成了躯体反应,情绪反应往躯体上转换,其深层是一种心理防御。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一部白百何主演的医疗剧,叫《外科风云》,里面静白师太扮演的那个角色,她老公就是典型的转换障碍。

回到正题。

在晒出病历并称自己不想占用公共资源之后,“热搜疗法”创始人就每天都要占用一下公共资源,住在热搜上没有再下来。

这期间,其用了闪电般的速度重新站起来,cosplay米莱迪之后,又出席商务活动,还去和网红见面。再往后就是上综艺、晒微博,总之任何一件事都要上热搜。

直到大S在2月初去世,终于把“热搜疗法”创始人赶下热搜,自此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践验证。

前一段(具体不详)时间,“热搜疗法”创始人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蛰伏之后,再次冲上热搜,直到今天都没下来。

这次,晒的是一个焦虑量表。

晒完之后,在热搜上疗愈自己的同时,还开始边直播边带货,可以看出来其内核超稳,无论外界声音如何,只要能在热搜上,就很心满意足。

所以说,经历了这两个阶段之后,“热搜疗法”已经成型并且得到了正向验证,每每情绪不稳,就可以上个热搜,来治疗一下。

2.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

大致梳理了“热搜疗法”始末之后,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个疑问,就是转换障碍也好,焦虑也好,跟抑郁症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没有任何关系。

那“热搜疗法”到底是怎么和抑郁症扯上关系的呢?

创始人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就是“替换法”。

在这里我首先提问一个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答不上来的,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们就是两个名字而已,最多能说出一些简单的症状表现上的不同。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转换障碍和抑郁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懵逼的请举个手,帮我文章点个赞,我看看有多少人。

创始人就是利用了大家对转换障碍的陌生,进而将其替换成了抑郁症的概念,因为在你面对一件陌生事物时,必然是当事人怎么说你就怎么信。

比如《爱情公寓》里,曾老师给听众讲“互联网本体”时,用了个黑盒子,就直接把他们镇住了。

再比如,我要是现在和你说一个抑郁症的“冷冻疗法”,是不是我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听,还得怎么信?

当然,聪明人肯定不信,但不是所有人都是聪明人。

而且,创始人在这其中最为精明的是,选择了抑郁症作为其替换对象。

自打崔老师自爆抑郁症以来,大家对抑郁症的关注越来越高,时不时就有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新闻出来,而且随着当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很多心理疾病都会伴随抑郁状态,那么自称抑郁症就是最优选择。

但是,创始人的精明还不只于此,如果你再详细整理“热搜疗法”创立始末的话,就会发现其从始至终都没有自称抑郁症,而是用“关注抑郁症”的方式,辅助一些症状,让大众误以为其患的是抑郁症。

这就是为什么“热搜疗法”能够治疗抑郁症的原因,因为本质上和抑郁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用上热搜的方式获得关注度,满足内心的需求,减轻心理压力,这就是逻辑。

如果真的是抑郁症,就如小北所说,不挂号挂热搜,那不是胡闹吗?

3.“热搜疗法”的影响

一方面,“热搜疗法”会带给当事人很多正向反馈,因为其本质上是求关注、求安慰、求流量,希望所有人都围着自己。

一个热搜的价值毋庸置疑,记得当年vivi可爱多上了个热搜,还特意做了一期节目来复盘,可见热搜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影响力,而对于一个公众人物而言,其价值也许就更大了。

但另一方面,“热搜疗法”对于那些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会带来可能的困扰。

抑郁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是难治型抑郁症的话,那就更煎熬了。

有了“热搜疗法”的对比,他们身边就可能有人质疑, 为什么人家创始人就可以实现医学奇迹,而你不能,你是不是在装病?你是不是在矫情?或者就是单纯的逃避。

如此一来,那些本来就对抑郁症患者持有偏见的人,就会更加坚持自己的偏见,而那些不甚了解抑郁症的人,就可能对抑郁症产生一种“没什么大不了的,几天就能好”的错觉。

总之,除了对创始人有利之外,对抑郁症的知识普及、关注抑郁症患者等主题,没有任何正面作用。

4.“热搜疗法”的局限

综上所述,“热搜疗法”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虽然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性,但无法推广是其致命硬伤。

首先,这是一种损人利己的“疗法”,只关注了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其他人。

虽然我在文章中总是告诉大家,要自私一点,对自己好一点,才可能远离抑郁一些。但是,“热搜疗法”用的是公共资源,你现在损害的他人,最后只能反噬自己。

其次,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疗法”。当一个人把所有价值都寄希望于一个热搜的时候,他就没有任何自我价值,只能靠外界对他的评价和反馈来获取力量时,就是死路一条。原因很简单,谁能保证自己随时都能上热搜呢?

哦对,当年推进度量衡改革,创建208万人民币为“一爽”的那位女士可以想上热搜就上,但她的结果是什么呢?

第三,“热搜疗法”根本不适合普通人,因为普通人根本上不去热搜,能上去热搜的方法,都写在法条里了吧。

第四,“热搜疗法”本质上是个伪命题,它治疗的根本不是抑郁症,不过是博眼球博流量,就此变现的方法罢了。


5.展望

“热搜疗法”让我们看到,抑郁症虽然越来越普遍,但大众对它的了解还是非常浅的,一旦有人入局搅混水,就可能让本来痛苦的抑郁症患者雪上加霜。

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明星的“抑郁宣言”不等于真实的医学诊断,而媒体也需要有底线,不要每一次都帮忙制造热搜,把沉重的病症娱乐化。

那些内心邪恶的明星自己也要明白,你们随口说的一句话,都可能会掀起整个社会对疾病的误解。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关注那些在角落里默默承受的人。他们没有热搜,没有流量,但他们比谁都需要关心。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所谓的“热搜疗法”才会彻底失效,抑郁症才会回归到它本应有的严肃位置。


来源:鸵鸟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