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就说了句大实话:“反正上班在公司也是当‘孙子’,看老板脸色,听客户训话,还不如回家陪爷爷奶奶,当个‘真孙子’,起码是亲的,还能拿钱,何乐而不为?” 这话糙理不糙,瞬间戳中了一大堆打工人的心窝子。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这“宝贝”怎么安放,成了不少家庭的心头病。一边是冰冷的养老院,让人心#上联:西山观落日,求下联#
而“全职孙子”,可以说是“全职儿女”的升级版,或者说,是更聪明、更被大家接受的一种玩法。
有网友就说了句大实话:“反正上班在公司也是当‘孙子’,看老板脸色,听客户训话,还不如回家陪爷爷奶奶,当个‘真孙子’,起码是亲的,还能拿钱,何乐而不为?” 这话糙理不糙,瞬间戳中了一大堆打工人的心窝子。
有人还真就这么干了,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全职孙子”日记。每天的任务就是陪奶奶遛弯、买菜、做饭、听她讲过去的故事。奶奶呢,每月给他开一万块的“工资”,比他在北京那五千块的“格子间”强多了。他算了一笔账,不仅生活质量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把陪伴老人这件“良心债”给还了,心里踏实。
最有趣的是,当有人在网上提问:“奶奶月薪一万,让我辞职回家陪她,我该不该辞掉北京五千的工作?” 评论区几乎是一片倒的“支持!” 有的人说:“别犹豫了,一万块在北京也就够交个房租,回家陪奶奶,钱没少赚,亲情值拉满,血赚!” 也有人说:“钱是小事,老人要的就是个伴儿,等哪天想陪都没机会了,后悔都来不及。”
你看,同样是“在家待着”,当“全职儿女”可能被骂“巨婴”,但当“全职孙子”,大家却纷纷点赞,觉得这孩子“懂事”、“孝顺”、“有良心”。这其中的差别,微妙得很。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带薪尽孝”,心理压力小多了。对老人来说,天天能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大孙子、大孙女在眼前转悠,那笑容,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双赢”吗?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每个老人都有条件“雇佣”孙辈,也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这条路,终究是小众的“温情牌”。
那大众的路在哪儿呢?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技——智能养老。
一提到机器人养老,大家可能脑海里浮现的是科幻电影里那种无所不能的“大白”。但现实是,那种全能型机器人还遥遥无期。不过,一些“偏科”但实用的“小能手”已经上岗了。比如,能扶着老人走路、防止摔倒的“移动拐杖”机器人;能精准喂饭、不怕烫着的“喂食”机器人;还有能自动处理大小便、解放护工双手的“护理”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价格不算太离谱,功能也足够“硬核”。但它们真的能替代人吗?恐怕不行。它们更像是给护工、子女或者社区养老中心配备的“超级工具”,把人从最累、最脏、最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机器去干“体力活”,让人去干“感情活”。
这不就结了?既然纯靠人,情感上满分,但精力上吃不消;纯靠机器,体力上满分,但情感上又太冰冷。那我们为啥不把两者结合一下,搞个“人机CP”呢?让年轻人或者社区护工,在机器的帮助下,更轻松、更有尊严地去陪伴老人。老人既能享受到科技的便利,又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种“半智能养老”,或许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接地气、最可行的方案。
当然,未来的养老图景能画到多美,最终还得看科技发展的脚步能迈多大。这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能决定的。
但老话讲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从“全职儿女”的争议,到“全职孙子”的暖心,再到智能机器人的展望,我们能看到,社会正在用各种方式,努力让“老有所养”这件事,变得更体面、更有人情味。时代在往前走,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你说对吗?
来源:羽福乾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