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钱学森的一生,白手起家,开创中国航天伟业!让我们脊梁硬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12:52 4

摘要:在钱学森5岁时,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充满童真的问题:“《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

五岁的钱学森仰望星空,问父亲人间的大人物是否都是天上的星星所变,父亲的回答在这个上海男孩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1955年9月17日,洛杉矶港口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一位44岁的中国科学家站在“克利夫兰总统号”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北美海岸线,眼神坚定而热切。

他放弃了在美国的20万年薪和自由出入五角大楼的特权,只为一个目标,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他就是钱学森,一个名字将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人。而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前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曾留学日本,归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母亲章兰娟则以出众的数学天赋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闻名。

在钱学森5岁时,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充满童真的问题:“《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

钱均夫温和地回答:“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这番话在年幼的钱学森心中种下了 “做有用之人”的志向。母亲章兰娟则教他诵读唐诗宋词,讲述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等故事,让爱国与奉献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钱氏家族秉承吴越王钱镠的《钱氏家训》,其核心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与“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钱学森的一生。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准备远赴美国留学。临行前,父亲钱均夫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并郑重嘱托他 “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这张看似简单的纸条,成为钱学森一生的精神指南。

在美国求学期间,钱学森展现出非凡的科学天赋,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他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

母亲在信中反复叮嘱“早日学成归国”。尽管美方提供高薪挽留,钱学森始终心系故土。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定回国效力,为此经历了长达五年的阻挠与软禁。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带着家人踏上归途。在回国的轮船上,他凝望大海,心中已绘制好报效祖国的蓝图。

回国后的钱学森面对的是几乎空白的中国导弹研究领域。他没有急于投入具体项目,而是提出了一个宏大构想:建立系统工程体系。

在他的主导下,中国首次将导弹研发分解为2000多个子系统,建立了 “总体设计部—型号设计院—生产工厂”三级体系,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1960年11月5日,在钱学森带领下,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导弹的历史。

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首飞失败,残骸散落在戈壁滩上。钱学森带着团队在沙地里一片一片捡回碎片,逐件分析原因。整整三年,他们从理论公式到生产工艺重新打磨,终于在1964年让改进后的导弹精准命中目标——这一步,让中国导弹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随后几年,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导弹核武器。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冲上云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钱学森提出的 “钱学森弹道”理论,那种让弹头像“打水漂”般滑翔变轨的构想,至今仍是高超音速武器领域难以破解的核心技术,为中国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空中屏障。

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对子女的教育延续了 “身教重于言传”的传统。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钱永刚小时候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要求他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钱学森特别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曾要求钱永刚暑期研读《十万个为什么》,并引导他“抓关键、自主思考”。家中的炊事员回忆,钱学森每次用餐必穿戴整齐,以示对他人的尊重,这一细节深深影响了钱永刚的行为准则。

1957年,钱学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1万元。他没有留下分毫,而是将这笔钱全部购买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后连本带息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购置教学设备。

钱永刚总结钱家家风强调 “要有为”与“守底线”,即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坚守道德原则。正如他所说:“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2025年盛夏,一群年轻学子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他们凝视着泛黄的归国日记、缜密的科研笔记、朴素的生活用品,在这些珍贵展品前驻足沉思。

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学院组织的 “航天筑梦之旅”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队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们体悟严谨治学之道,感受崇高精神风范,深刻理解‘人民科学家’的真正内涵。”

与此同时,在信阳高新区城东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共读《折纸飞机的男孩》等航天爱国主题书籍。孩子们一边聆听钱学森为航天事业拼搏的故事,一边动手折纸飞机、拼装模型,让 “勇于探索、爱国奉献”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

2025年7月,陕西省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在被称为“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中国原子城举办。44名来自多个战略重点领域的专家围绕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矢志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展开研讨。

在金银滩草原上,专家们重温了钱学森那句朴素而铿锵的话语:“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杭州小营巷钱学森故居,少年用过的书桌静静立在窗边。那张书桌曾承载过一个男孩对星空的追问,也见证了他夜读的身影。如今,在全国各地的科技课堂上,孩子们手中飞出的纸飞机划过一道道弧线,仿佛在回应着钱学森童年的疑问。

2025年夏,当陕西省高层次专家们站在青海金银滩草原上重温“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时,当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们聆听核工业老建设者讲述戈壁滩上的坚守时,钱学森的精神仍在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心中燃烧。

他的生命轨迹印证了父亲当年的回答:伟大不是天生,而是源于普通人以家国为重的选择,以天下为己任的坚持。

来源:豫桥私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