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每个家庭都不太一样,从风格上来区分,有些家长严令禁止,抓到偷玩就生气呵斥,甚至有些气到摔坏设备;有些家长则是“温和派”,试图和孩子约定使用时间。从方法来看,大多数家长会借助设备或APP的儿童监管模式,也有家长采用“朴素打法”——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邱伊娜 通讯员 鲍炜 潘舒煜
暑假里,不少家长和孩子因为手机、平板的使用问题“斗智斗勇”,而电子产品的使用管理,不只存在于假期。
如何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每个家庭都不太一样,从风格上来区分,有些家长严令禁止,抓到偷玩就生气呵斥,甚至有些气到摔坏设备;有些家长则是“温和派”,试图和孩子约定使用时间。从方法来看,大多数家长会借助设备或APP的儿童监管模式,也有家长采用“朴素打法”——藏!
严令禁止还要偷藏
家长让平板“原地解体”
“一气之下把孩子的手机摔了!”社交平台上,因为孩子玩电子产品而暴怒的家长不少,这样的严厉手段通常是在家长三令五申不能玩手机后,孩子依然“顶风作案”的情况下发生的。
一位网友说,家里有准初二学生,成天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正听着课还偷玩着游戏,我真的好生气。”帖子配图则是屏幕已经粉碎的手机。在评论区,不少网友也晒出相似的照片,有些是学生网友拿着被爸妈摔坏的手机,有些是家长,表示自己也“激进”地当着娃的面摔了手机。
图源网络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另一位二胎妈妈是在家打扫卫生的时候看到被大宝偷偷藏起来的平板电脑,“晚上偷偷拿iPad玩到半夜,瞎看不承认,今天实在忍不住怒摔iPad,作为普通家庭不心疼吗?当然心疼到不行……但当你改过又改过密码被知道,藏好无数次被找到,不知道还能用上什么手段了。”
采访中,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表示,藏是最朴素的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方式,但很多时候,越找不到设备,孩子就越想玩。
已经上大学的小山告诉记者:“我爸妈不让我玩手机的方式就是把设备藏起来,被我找到以后就换一个地方藏。”但后果往往是他找到设备后更想“报复性”玩耍。
有一位宝妈分享了自己怒摔平板的经历,和女儿约定好了玩平板时间,平时半小时,节假日最多两个小时。但当天女儿一口气睡到了上午十点,她查看平板数据后发现女儿晚上偷偷玩了。“这回我不打算说她,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骂她,不唠叨了,但是平板我给原地解体了。”
图源网络
看成绩,讲条件
家长们试着制定规矩
就很多家长的叙述来看,怒摔平板基本都是“怒火攻心”后的冲动之举,他们也明白这样的举动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在爆发之前,大多数家长还是选择和孩子们讲条件,定规矩。
低年龄段的家长设置了手机的“远程守护”模式,共享设备后可远程管控。
“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营造出完全没有电子设备的真空环境。”家有大班孩子的杨女士说,自己使用手机时不会避开孩子, “如果要工作、吃饭、休息,我会立刻放下手机。我家儿子虽然年纪小,但模仿能力很强,我会借此培养他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习惯。”
慢慢长大后,很多孩子对电子设备的掌握度慢慢加大,规矩意识更被家长们看中。
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主动给女儿配了手机,可以允许她使用电子支付、百度搜索等功能,不过列出了几项禁止事项,如禁止玩游戏;父母可以随时浏览她的手机等。
图源网络
还有初中家长表示,孩子期中统考考了年级第一,自己兑现承诺买了手机,后来手机的使用程度和成绩挂钩,成绩退步明显就不能玩手机了。后来孩子期末成绩依然是年级第一,暑假实现了手机自由。“不过上学时他写完作业就只玩半个小时,要求九点半交手机,手机需要我解锁。”这位妈妈说。
上高中的杭州姑娘小丁说:“我妈妈不限制我看手机的时间,但只有一条:晚上不能带进卧室。”
近六成家长表示孩子自控力差
资深班主任给出三招
电子产品时代,我们感受到了电子设备带来的便利,但也饱受“管不了孩子沉迷于电子设备”的折磨。电子设备像把双刃剑,管太紧容易激起逆反,放太松又怕孩子沉迷,到底该怎么找到平衡?
记者在“潮新闻·升学宝”上进行了小调查,发现58%的家长认为,在管控电子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孩子自控力差,会偷偷使用。填写问卷的一百多位家长中,很多尝试过各种管控办法,如严格规定使用时间、内容限制、物理隔离、第三方APP监管等。
为此,记者特别咨询了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老师徐丽琴,她给家长们支了几招:
第一招:“兴趣替代” 稀释屏幕依赖
孩子沉迷电子设备,往往是因为平时生活的乐趣 “浓度不够”。与其苦劝,不如为孩子搭建线下兴趣支点增强生活乐趣:比如低年级可以有 “家庭技能闯关”,完成叠衣服、整理书桌等任务后,给予奖励;高年级可试试 “主题探索”活动替代刷短视频。当孩子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屏幕的吸引力自然会减弱。
第二招:“任务嫁接”撬动成长实践
与其管着不让玩,不如给电子设备找 “正经事”。比如让低年级孩子用平板拍家里的植物生长、妈妈做菜,做成“生活日记”;高年级可以用手机查资料,策划家庭周末游攻略。把屏幕使用和实践任务绑定,让电子设备不只是用来娱乐,还能帮自己做成事。
第三招:“行为镜像”用陪伴消解管控
孩子对屏幕的依赖,常是家长行为的投射。因此要多打造无屏幕亲子时间。当家长先做到收放自如,孩子才会真正认同。
徐老师表示:“激进的管控像堵洪水,越堵越急;单纯的放任则易成随波流,失了方向。唯有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用兴趣搭台、用任务搭桥、用陪伴引路,才能让电子设备真正成为成长的助力,而非亲子关系的鸿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