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杨绛】
【剖析】
杨绛先生关于“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的哲学,是其百年人生淬炼出的精神结晶。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更以她自身的生命实践为注脚,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超越困境的精神路径。以下结合其生平与思想展开分析:
一、认识自己:破除“我执”的觉醒之路
杨绛认为,认识自己是人生起点,却也是最难的功课。世人常被“我执”的厚茧包裹,陷入自我编织的虚妄形象中难以自拔。她的自我认知实践体现在:
拒绝外在标签,回归本心
1938年,她辞去振华中学校长职务,因深知“校长之位虽好,长久做下去,却只能误人误己”,转而投身热爱的文学事业。
晚年婉拒作品发布会,自称“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拒绝被名利裹挟。
以静观内省照见真实
她通过冥想、写日记等方式“时刻与自己相伴”,在喧嚣中守护内心静默,方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其作品《走到人生边上》即96岁时对灵魂的深度剖析,展现“灵性良心”对自我的烛照。
二、洗练自己:苦难中淬炼灵魂的香料
洗练是刮骨疗毒般的自我净化,杨绛将苦难视为“香料愈磨愈香”的淬炼过程:
在逆境中守护精神高地
文革期间刷厕所时读书,牛棚中默背古诗,甚至在小马扎上完成《堂吉诃德》翻译,践行“擦洗的是污垢,修炼的是筋骨”。
她比喻:“肉体的痛苦是灵魂成长的砂纸,磨去欲望棱角,留下精神光泽”。
以豁达转化生命悲怆
晚年接连丧女丧夫后,她以整理钱钟书遗稿、撰写《我们仨》疗愈创伤,将痛苦沉淀为“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
面对慰问者痛哭,她反劝:“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三、自觉自愿改造自己:主体性的终极觉醒
杨绛强调“自觉自愿”四字重若千钧,唯有灵魂主动苏醒,改造才非苦役而是归途: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超越
战乱中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变为扛起家计的主妇,她视之为责任而非屈辱:“抱怨没用,时间不会为你停留”。
其自我改造始终以“追求更高境界”为目标,如翻译时不断创新方法,“写出更好的作品”。
以简朴滋养灵魂高贵
晚年居所素墙白木桌,践行“简朴生活、高贵灵魂”的哲学,将稿费2000余万元捐设“好读书奖学金”,使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传承。
遗嘱要求丧事从简,骨灰不存,印证“我和谁都不争”的超然。
四、现代启示:在“躺平”与“内卷”间开辟第三条路
杨绛的智慧为当代青年提供精神突围的可能:
对抗意义虚无
当年轻人困于“螺丝钉”焦虑时,她指出即使身处齿轮社会,“灵魂仍可在精神层面保持觉醒”,如阅读写作构建内在丰盈。
超越二元对立
其“灵性良心”论调和了“躺平”的消极与“内卷”的焦灼,主张在承认现实局限中追求精神超越。如她所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结语:人生边上的一盏明灯
杨绛以百年逆旅证明:人之尊严,在于以“破我执”的勇气认识自己,以“捣香料”的坚韧洗练自己,以“烤火取暖”的自觉改造自己(典出其钟爱的兰德诗句)。这条路“谈何容易”,却是区分“人”与“禽兽”的精神鸿沟。当我们在碎片化时代重拾这份“灵性良心”,便能在人生边上点亮那盏属于自己的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带着清醒与温热前行。
来源:明矾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