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烈日下的新德里街头,上万农民支起帐篷与政府对峙。牛车堵住了首都大门,标语牌上写着“土地换饭碗?这买卖我们不认!”这场持续一年的抗争最终让莫迪低下了头——2021年12月,印度总理在电视镜头前向全国道歉,撤回三项农业改革法案。彼时,抗议农民死亡已超700人,北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烈日下的新德里街头,上万农民支起帐篷与政府对峙。牛车堵住了首都大门,标语牌上写着“土地换饭碗?这买卖我们不认!”这场持续一年的抗争最终让莫迪低下了头——2021年12月,印度总理在电视镜头前向全国道歉,撤回三项农业改革法案。彼时,抗议农民死亡已超700人,北方邦选举迫在眉睫,强硬的改革派不得不向“泥腿子”认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年后的2025年6月,莫迪政府悄悄亮出新武器:半导体企业用地门槛从50公顷骤降至10公顷,土地抵押限制松绑,经济特区货物内销关税放宽。当美光公司拿下古吉拉特邦37公顷土地建芯片厂,印度工商业联合会(CII)同步抛出九项土地改革方案,呼吁建立“征地版GST委员会”,实现全国统一印花税和数字化土地交易9。曾被农民掀桌的赌局,再次被莫迪推上牌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印度工业界对土地的饥渴已到临界点。CII的报告直指痛点:工业发展瓶颈70%卡在征地环节,土地成本竟能占到项目总成本的20%。他们梦想着“全国土地银行”——鼠标一点就能跨邦拿地,二维码扫过即确认产权,三到五天完成交易。商工部长夏尔马更主张将经济特区、工业走廊直接划为“公共利益项目”,绕过农民同意条款。资本的手已伸向土地深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田间地头警钟长鸣。在哈里亚纳邦当了20年土地交易专员的拉尔丹尼看得真切:“农民发现卖地的钱在城市活不下去,征地等于断生路”。这种恐惧深植于印度国情:全国60%人口(约9亿人)靠农业糊口,人均耕地不足2公顷。当莫迪说“市场决定粮价”,农民听见的是“资本吞噬土地”;当官员承诺“征地配岗位”,他们算的是月薪3000卢比(约250元)能否养活五口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央改革举步维艰,地方邦各显神通。古吉拉特邦2025年8月单日批准22个工业项目,147亿卢比投资砸向金属、化工领域;失业率仅1.7%的“印度广东” 靠单窗口审批制吸引企业——在线申请15天拿许可,卡壳项目30天内包解决。哈里亚纳邦复制“克拉赫达工业园”模式,在10个县开建工业小镇,州长纳亚布·塞尼放话:“这里将诞生全球最大汽车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地方经验”反衬出中央的无力。莫迪第一任期就想啃下税制、土地、劳工三块“硬骨头”,结果GST税改踉跄落地,征地法修订却被农民用血挡了回去。2015年启动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沦为笑柄:征地计划完成不到三分之一,日本给的贷款都快凉透了。当各邦土地政策像打补丁,全印统一的“征地宪法”仍遥不可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征地法案的拉锯战,实则是印度转型的残酷缩影。一边是莫迪的“印度制造”雄心:半导体工厂、汽车产业园、电子集群需要连片土地;另一边是2.6亿营养不良人口(全球最高)的活命根基。经济学家鼓吹“降低征地成本吸引外资”,活动家痛斥“这是新殖民主义土地掠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流水线还是要犁铧? 这道选择题撕扯着南亚次大陆。当古吉拉特的流水线月产10万辆轿车,比哈尔邦的农民还在为每公顷400万卢比(约34万元)补偿款拼命——这价钱只够在孟买买间厕所。芯片与麦粒难在土地共存,或许恰是印度无法复刻中国式工业化的宿命。正如新德里土地问题专家拉鲁斯的叹息:“当9亿人绑在土地上,任何改革都是拆自家墙补工厂的瓦”。土地换饭碗?一位北方邦老农的质问在社交媒体疯传:“工厂能运转30年,可土地能养我家族30代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莫迪的赌注早已亮出底牌:半导体园区、汽车城、电子特区在8个邦遍地开花,古吉拉特和卡纳塔克成急先锋。然而征地改革法案仍躺在议会冷冻室——2012年吵过,2015年夭折,2025年换身马甲再来。这场豪赌没有赢家,只有熬时间的对手:流水线等不起土地,而土地,等不起9亿张要吃饭的嘴。
《Centre Unveils SEZ Reforms to Boost Semiconductor and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 ELE Times
《印度农业改革失败,总理道歉收回法案》 - 网易新闻
《印度新〈征地法〉出台在激烈争论中艰难前行》 - 驻印度使馆经商参处
《Gujarat approves Rs 1,478 crore industrial projects》 - ProKerala
《印度工业化考验土地政策》 - 人民日报
《Comprehensive land reforms needed for India to become manufacturing hub: CII》 - The Economic Times
《印度经济改革还要啃“硬骨头”》 - 中国改革网
来源:时光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