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回到十年前,当戴旭谈论中美关系时,很多人觉得他太过“鹰派”,甚至有点“危言耸听”。然而十年后的今天,站在2025年回望,他当年那些尖锐的分析和预言,竟然像一本提前写好的剧本,在现实的国际舞台上精准上演。他像一位高明的医生,用锋利的语言手术刀,提前剖开了大国
时间回到十年前,当戴旭谈论中美关系时,很多人觉得他太过“鹰派”,甚至有点“危言耸听”。然而十年后的今天,站在2025年回望,他当年那些尖锐的分析和预言,竟然像一本提前写好的剧本,在现实的国际舞台上精准上演。他像一位高明的医生,用锋利的语言手术刀,提前剖开了大国博弈的复杂肌理。如今我们感受到的种种震荡,似乎都能在他当年的判断里找到根源。
2016年,戴旭说过一句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话:“美国有能力打烂中国沿海,中国也有能力摧毁美军在亚太的力量。”十年后,这句话不再是吓唬人的狠话,而是被冰冷的现实所印证。
看看2025年的西太平洋:美国在关岛部署了新型的超高速导弹(速度比声音快好几倍),而中国的东风-26导弹,射程已经足以覆盖到更远的“第二岛链”。当戴旭预言“中美开战会让两边一起栽跟头,而美国输不起的是它的世界霸权地位”时,他其实点破了一个大国博弈的核心死结——双方都有能力把对方打得很惨,但这并不意味着谁就能赢*。
现实的发展,完美地沿着他的思路在走:
美国的军事智库反复推演台海冲突,结果次次都是“美国能惨胜,但全球霸权就此终结”。
中国当年提出的“向西转移”战略,如今已落地生根为“西部大开发2.0”,青藏铁路不断延伸,直达喀什的新工业走廊。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加速崩塌,黄金成了中美两国都在抢购的硬通货(中国甚至有过一天交割300吨黄金的纪录)。
这种“你死我活,但谁也活不好”的恐怖平衡状态,恰恰应验了戴旭那个形象的比喻:“美洲狮和东北虎如果能和平相处,不是因为它们成了朋友,而是因为它们都清楚,撕咬的代价是同归于尽。”
十年前,西方学者们热衷于谈论“修昔底德陷阱”,认为新兴大国(中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美国),冲突不可避免。戴旭当时就一针见血地反驳:“美国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守成大国,中国也压根没想去挑战谁当老大!”十年风云变幻证明,这套西方理论本身,才是迷惑人的最大陷阱。
为什么说美国不是“守成大国”?看看它的表现:
在阿富汗狼狈撤军,结果恐怖组织ISIS又卷土重来。
在俄乌冲突中,核威慑这张牌似乎越来越不管用。
把美元当成制裁武器乱挥,反而逼得全世界都在想办法“去美元化”(不用美元交易)。
为什么说中国不是“挑战者”?看看中国的做法:
“一带一路”倡议没有设立军事司令部,却实实在在地把130多个国家连进了贸易网络。
中国军队的五大主要战区,都牢牢守在自己国土范围内,而美军的六大司令部覆盖全球。
戴旭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看穿了这是美国霸权焦虑自己吓自己产生的幻象。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美国就像一个赌场老板,总怀疑赢了大钱的客人要抢他的赌场。可他不知道,客人只想拿着赢的钱回家盖房子过日子。”2025年,当菲律宾宣布暂时终止与美国的老牌防务条约6个月,转头想加入金砖国家的新开发银行,历史给戴旭的洞见添上了最辛辣的注脚。
戴旭深知中美关系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信任。他曾引用古语“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并在2016年尝试与一位美国军官进行坦诚的“交友式对话”,希望能消除彼此的心魔。可惜的是,十年过去,这“心中的贼”非但没除掉,反而长得更壮了。
看看这十年信任是如何一步步崩塌的:
2016年:美国邀请中国参加环太平洋联合军演,似乎想拉近距离。结果呢?2023年,美国大兵直接跑到台湾去训练部队。
2018年:中美曾推出经贸“百日计划”,试图解决摩擦。转眼间,美国就出台芯片法案,卡死中国获取先进芯片技术的脖子。
2021年:两国还发表过联合声明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可没多久,美国又搞出个新疆法案,冻结中国企业在美资产。
戴旭曾期待“掏心窝子比掏枪更好”,但在2025年,这变成了一场更虚伪的表演:暂停24%关税90天,保留10%基础税率作筹码, 升级AI芯片禁令,反促中国芯片产能突破28纳米自主化。强索农产品采购、稀土开放、断俄合作,均被中方拒绝。攻势不减却后劲不足,空耗筹码反伤自身。恰恰印证了戴旭当年的警告:“如果双方只剩下攥紧拳头怒目相视,那子弹上膛,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早在2015年,戴旭就大声疾呼:“中国必须向南海方向寻求突破!”十年后,他的战略眼光得到了现实的强力回应。他当年的预判,如今正化作南海岛礁上的机场、港口和军舰:
军事存在实实在在:永暑礁上的机场能起降中国最大的运-20运输机;美济礁的港口停泊着最先进的055型万吨驱逐舰。
能源突破打破封锁:中国自主建造的“蓝鲸2号”平台在南海成功开采“可燃冰”(一种未来能源),其作业范围直接穿透了美国试图构建的所谓“第二岛链”封锁线。
规则制定掌握在手:2024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最终敲定《南海行为准则》,最关键的一条是:排除区域外国家(主要指美国)的仲裁权。南海的事,南海国家自己商量着办。
当戴旭剖析美国在南海玩的“勇敢者游戏”本质时,他其实预见到了2025年博弈的新形态:当中国海警船果断撞沉了非法闯入的越南渔船后,原本在附近游弋的美国航母编队,默默地后撤了200海里。这场心理博弈的胜负关键,就像戴旭总结的:“当你的对手发现你是真敢踩油门撞上去的时候,他总会先打方向盘躲开。”
当然,再锐利的眼光也难以预见所有变化。戴旭当年的预判,也遇到了一些新时代的变量冲击:
科技跑得太快:他可能没想到量子计算会如此迅猛发展,甚至部分改变了他“向西转移”战略的逻辑——比如在贵州深山里的数据中心,依靠“九章”量子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反而超过了沿海地区。
盟友变得太“滑头”:他预见到中俄会背靠背合作,但可能低估了像印度这样国家的“骑墙”本事——莫迪政府一边大买俄罗斯打折石油,一边采购美国导弹,同时还引入中国光伏板技术,左右逢源。
霸权崩塌有新花样:美元崩得比他预想的更快,但数字货币并未顺利成为新的世界货币“锚点”,反而引发了更激烈的“数据殖民地”争夺战(谁控制数据,谁就掌握未来)。
理性被算法绑架?:也许他高估了人类决策者的理性克制能力。2025年,美军被曝光使用AI人工智能生成虚假的“解放军攻台”视频,用来煽动美国国会的反华情绪,这表明“心中的贼”已经进化成了更可怕的“算法心魔”。
他留下的真正思想遗产,是那份敢于刺破谎言和幻象的勇气。当他说“一个国家的强大,跟GDP数字没有必然关系,关键看国家有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手里有没有真正的硬科技”时,他其实是在拷问每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去驾驭一条正在腾飞的东方巨龙?
2025年,台海周边无形的电子对抗(电磁静默)、南海深处轰鸣的钻井平台、中国西部快速崛起的数据中心... 这些都是戴旭当年预言的延续,也是根据新形势做出的修正。他就像站在历史悬崖边的一块醒目警示牌,上面用血红的字写着两句话:
别把我们的善意当成软弱可欺,
也别以为核弹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后底牌。
十年后再看这位曾被标签化的“鹰派”,才真正理解他锋芒背后的良苦用心——那是对和平最深沉的渴望。
正如他引用过的那位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让战争永远不会发生。”
当阿拉斯加的寒
风吹过美俄元首的衣领时,太平洋两岸的人们或许终将明白:戴旭十年前用思想划出的那条红线,不是要挖战壕准备打仗,而是在悬崖边筑起一道护栏,提醒所有人——和平,需要智慧和勇气共同守护。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