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4岁高龄的上海浦江镇东风村顾慧娜家中,恒温柜珍藏着一页早已发黄的日记,虽然右上角缺了一块,字迹在岁月冲刷中愈发锐利:“伪别动队横行乡里,吾辈岂能坐视?”这张1938年4月22日的泛黄纸页,定格了她的父亲、烈士顾振从文人到战士的关键转折。
84岁高龄的上海浦江镇东风村顾慧娜家中,恒温柜珍藏着一页早已发黄的日记,虽然右上角缺了一块,字迹在岁月冲刷中愈发锐利:“伪别动队横行乡里,吾辈岂能坐视?”这张1938年4月22日的泛黄纸页,定格了她的父亲、烈士顾振从文人到战士的关键转折。
顾振,今浦江镇东风村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自行建立武装队伍在家乡开展活动。1940年以一发子弹成功策动了召稼楼起义。1942年他牺牲时年仅29岁。
血色黎明前的永别
顾慧娜整理家族旧书时,这张夹在《新制中国地图》里的日记意外现世。
1938年3月间,日军强占陈行镇胡信义米庄,在陈行和题桥镇设立伪警察分所,控制社会治安。日寇的暴行,伪别动队的猖獗,激发了顾振自行建立武装队伍的雄心。但受到敌人严密监视,他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有效组织和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4月22日,是“微雨而和暖的一天”,顾振在避难之中,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直抒胸臆,让顾慧娜对未曾谋面的父亲有了认识——他在困境中没有放弃抗日的理想,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地组织力量抗击敌人。“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守革命理想的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追求正义和真理。”
顾慧娜的母亲秦之佩于2019年2月逝世,享年96岁。她与顾振相聚只有一年多,却一辈子珍藏着顾振于1942年1月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您(腹中胎儿)的位置,大概回头了吧。也好,愿您静静的休养些时,对于身体是有益的。我们在此很好,请勿念。”
那年春节,顾振没有如约与妻子相聚。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他在青浦县蟠龙镇青东办事处遭匪徒挟持,此后牺牲。家人却一无所知,并遵照顾振临别时的嘱托,精心保管着顾振留下的一批枪支弹药。家人深信顾振是极其顽强的人,他必定还在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斗,只是不便与家人联系……
直到195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中共江苏省松江地委和上海县委派工作人员来顾家,妻子秦之佩才得知顾振已牺牲的消息。她生怕家人受不了精神打击,没有大声哭泣。自此,每当思念丈夫,她会拿出以往的书信品读。顾振留下的一字一句,与顾振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成了她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四代人的精神图谱
顾慧娜说:“我与父亲从未谋面,每次重读父亲的家书,整理他留下的遗物时,仍能感受到他对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
恒温柜中珍藏的日记旁,陈列着苏南行政公署颁发的“光荣之家”证书,诉说着抗战烽火中顾氏家族的赤诚。顾慧娜也于1960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曾经我也不理解父亲为何抛下怀孕的母亲,但在不断新增的史料中,我慢慢读懂了他。他本可当个好父亲、好校长,但国家荣辱迫使他作出改变。”顾慧娜想通过这个传家宝激励后人,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我的父亲和他的两个兄弟都先后投身革命事业,我的心愿就是用余生找寻、发掘父亲和革命先辈留下的痕迹,追寻他们的步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顾振的曾孙顾家祺的话令人动容:“太爷爷的日记告诉我,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在重要时刻做了正确选择的人。”如今这页日记作为“传家宝”被精心保存,其承载的精神隽永流淌。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