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发作时该硬扛还是早干预?心理医生给出科学答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20:34 2

摘要:抑郁症,它不是心情不好,也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的慢性疾病,常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甚至自伤冲动。

抑郁症,它不是心情不好,也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矫情”——而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的慢性疾病,常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甚至自伤冲动。

真正吓人的不是抑郁症,而是它来的时候,你没当回事儿,还硬撑着不吭声。有人说:“不就是有点烦嘛,忍忍就过去了。”可心理医生却告诉我们:越早干预,越能避免深陷泥潭。

硬扛,真的扛得住吗?

有个说法很扎心:“很多人不是不想活,是太累了。”抑郁症就是这种累——身上没病,心里却像背了千斤重。你让一个骨折的人跑步,他能跑吗?那为啥我们总期待一个抑郁的人正常工作、生活、社交?

国家卫健委曾发布数据,中国目前抑郁障碍患病率已达6.8%,其中重度抑郁患者比例逐年上升。可真正接受专业治疗的,连一半都不到。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根本不把这当病

有些人靠熬,一天、两天、三个月……熬着熬着,连活着的欲望都没了。你说扛得住吗?“硬扛”就是在给病灶浇油,加速恶化的过程。

“扛一扛就好了”这句话,坑了多少人

很多老一辈人的观念是:心病自己想开点,别瞎折腾。可你知道吗?抑郁症不是靠“想开”能解决的,就像你不能靠“忍一忍”治好高血压一样。

抑郁发作时,大脑中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紊乱,会直接影响情绪调节、认知能力、食欲和睡眠。这不是靠“正能量”就能扭转的。

有研究表明,首次发作时及时治疗,复发率可降到30%以下,而若一直拖延不管,复发率则能飙升到80%以上,甚至演变成难治性抑郁,那时候才想治,就得更大代价。

抑郁的“假面”:不是谁都哭哭啼啼,有人笑着崩溃

不少人以为抑郁症就是整天哭,闷闷不乐。很多人表面正常,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这叫“微笑型抑郁”。他们照常上班、接人待物,笑得比谁都灿烂,但夜深人静时,却在床上翻来覆去,和自己较劲。

有的甚至连自己都没意识到出了问题,只是觉得“最近怪怪的”“没什么精神”“对啥都提不起兴趣”……直到有一天,崩了。

早干预,是救命的绳子

抑郁不是洪水猛兽,只要识别得早,干预及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甚至康复的。很多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药物调节和生活方式干预后,情况明显好转,不少人甚至重返正常生活。

干预不等于吃药就完事。它是一套组合拳,包括专业评估、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家庭支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等。不是一味靠药物,而是全方位调整。

心理干预的力量,往往超出想象

现在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提供基础的心理咨询和转诊服务国家也在推动“心理健康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政策,把心理服务从“奢侈品”变成“标配”。

北京安定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8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中度抑郁患者的症状评分平均下降45%,社会功能恢复明显。而在未干预组,这个数字不到10%。这就是差距。

为什么有人就是不愿意求助?

很多人怕被贴标签,怕被人说“精神有问题”,怕影响工作晋升。这种“怕”其实是社会观念的偏见。

但你要知道,不重视心理健康,本身比抑郁症更可怕。有些人熬过了情绪风暴,却留下了认知退化、焦虑伴随、社交障碍等长期后遗症。到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晚了。

别小看“预防”的作用

常有人问:我现在没啥问题,是不是不用管这些?错了。心理健康这东西,就像身体健康一样,不是等病了才养,而是要提前防。比如:

一,规律作息:别熬夜,睡眠是大脑的“自我修复”。

二,适当运动:每周三次中等强度锻炼,能显著提升情绪稳定。

三,情绪宣泄:找人聊聊,不压着,别当“闷葫芦”。

四,建立支持系统:有值得信任的人或群体,比什么药都强。

五,接纳自己:别总拿自己和别人比,别把压力都往心里吞。

成年人的崩溃,常常只在一瞬间

你以为“扛一扛”是坚强,其实是负重。真正的坚强,是当你感到力不从心时,肯迈出那一步,去寻求帮助。

心理医生说得好:抑郁就像感冒,越早吃药越好。拖着不治,最后可能发展成肺炎,甚至要住院。

咱老百姓讲究实在,心病就得治,别装没事。

放下面子,才保得住命。

想想也是,人这一辈子哪能不遇上点过不去的坎?可有的坎,跳过去了就是成长,绊住了就是深渊。

路还是那条路,关键看你怎么走。早干预,不是示弱,而是自救。

别再说:“我没事,我能扛。”其实你知道,你已经很久没笑了。

别再问:“我是不是太矫情?”你不是,你只是需要一点援手。

有些人救命靠医生,有些人靠一句理解。

你不孤单,也不丢人。你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好好照顾。

从现在起,别再硬扛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24年版)[R].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

[2]王建平, 刘畅. 抑郁障碍的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4, 38(3): 193-19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心理健康工作规划(2023—2030年)[Z].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