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践行者 | 中广核“花式”解锁绿色,让每度电都带生态温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20:25 1

摘要:截至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8台,在建核电机组20台,核电在运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595万千瓦;境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超5800万千瓦,海外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1125万千瓦,全球控股在运清洁能源装机近1亿千瓦。

8月15日

全国生态日

今年的主题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广核始终坚持

走清洁能源发展之路

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

致力于清洁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核电、风电、太阳能、光热、储能

等领域全面布局

并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成功打造了一批

生态示范项目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01

全球能源布局:清洁能源协同发力,拓宽“绿色版图”

绿色是中广核的底色。中广核始终坚持积极有序安全发展核电,稳步高效推进新能源发展,推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截至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8台,在建核电机组20台,核电在运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595万千瓦;境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超5800万千瓦,海外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1125万千瓦,全球控股在运清洁能源装机近1亿千瓦。

从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至今,中广核累计向社会供应清洁能源超3万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超9亿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24亿吨,相当于种植森林超670万公顷。

2025年4月29日,中广核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机组累计上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成为我国首个达成此里程碑的核电基地。其中,输送香港的电量累计超3200亿千瓦时,占香港总用电量的四分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保障。

我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机组——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

2024年5月25日,伴随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投产发电,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验证了“华龙一号”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目前,中广核18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正稳步建设。核电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具有清洁、低碳、高效的特点,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减排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龙一号”机组的建设与运行,能够有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中广核国内新能源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覆盖风电、光伏、光热、抽蓄、储能、氢能等业务类型。中广核持续扩大海外合作步伐,构建起气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元绿电组合,为马来西亚、法国、巴西、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330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助力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为守护地球家园的蓝天碧水注入了持续动力。

02

产业融合创新:模式革新解锁生态潜能,激活“绿色价值”

中广核创新“新能源+”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荒漠、滩涂等“生态脆弱区”变身“绿色宝库”。

“光伏发电+农业种植”,万亩沙漠变绿洲

近年来,我国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中广核积极融入这一大局,探索“荒漠化治理+牧草种植+光伏发电”三态融合发展模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洛浦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绿色实践。

中广核新疆和田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完成覆绿

在南疆和田地区洛浦县的沙漠中,中广核建设的1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已将不毛之地变为辽阔绿洲;其同步推进的南疆和田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总面积达2.2万亩,通过种植4027亩美洲狼尾草、5830亩耐旱植物及187亩防风林与草方格,实现了地面全面覆绿。

如今,深蓝光伏板下狼尾草、苜蓿等牧草长势旺盛,项目成效显著。它通过防风固沙、土壤改良与牧草种植实现连片沙地绿化,改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景观,还年产约3000吨优质干草,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全年饲草需求,推动畜牧与旅游业发展。

防沙治沙关乎国家生态安全与强国建设。洛浦光伏治沙项目让荒漠光伏板下长出绿洲,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边疆扎根,为边疆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在“死亡之海”书写传奇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国资央企既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正是央企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是央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中广核建成格桑、白鹭、明德、朔方、卓越、锦帆等6座光伏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治沙改土”的立体化新型产业循环方案进行沙漠治理。

电站光伏板以阵列形式覆盖沙丘表面,在阳光下形成蔚蓝色的“能源海洋”。扬柴、沙蒿、沙大旺等抗旱防沙植物在光伏板下茁壮成长,黄芩、红枣树等经济植物向阳而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起到防风固沙和防止光伏支架下沉的作用。电站还通过智能站控系统、太阳能+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用电用水分项计量监测、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措施,打造成科技治沙、智慧运营、管理规范的绿色电站。

目前,已完成有效治沙面积达3.4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5%,为当地荒漠化环境改善和建设国家“绿色北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中的中广核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与此同时,中广核正在兴安盟加快推进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该项目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总投资约128亿元,目前有效治沙面积已达15万亩,规划到2030年达到47.2万亩。项目创新采用“农光牧光”模式,在科右中旗和突泉县的广袤土地上,通过种植苜蓿、羊草等多年生耐盐碱植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循环经济,既起到了固沙治沙的作用,也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上驭海风+下育海产”,谱绘生态新图景

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

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创新实现了“上可利用海风发电,下能开展深海养殖”的发展模式。该项目位于汕尾市陆丰碣石镇海域,地处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海岸约11公里,距甲子渔港约16公里,所在海域水深25.7米。

此外,项目还同步规划了海水制氢、海上综合能源岛项目,计划在智慧网箱上搭建平台,开展海上制加氢、海风运维等领域的科研验证,进一步推动渔业与能源的融合发展。作为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项目,“伏羲一号”对国内“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伏羲一号”还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引进底播增殖技术,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协同养殖,以此改善渔业环境和海洋生态链。同时,在网箱周边引入人工生态渔礁及珊瑚苗圃,为野生鱼群营造了庇护所,助力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增益牧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物种丰富度及种群数量,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莱州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的海参迎来丰收

山东莱州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场址面积约48平方公里,是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该项目利用风机基础作为小型岛礁,在风机基础外围50米安全距离内的水面下布设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养殖区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养殖策略,上层采用筏式养殖,培育海参幼苗,中层4到8米水深养殖贝类,下层养殖海参和鱼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提高养殖效率。

03

生物多样性保护:守护生态平衡,共筑生命共同体

中广核积极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入践行“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的企业使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从陆地到海洋,构建全链条生态保护体系。

中广核新能源在平潭大练海上风电场进行增殖放流

近年来,中广核与相关部门、专家联合,科学制定增殖放流实施计划,陆续在广东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如东H8海上风电项目、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对增殖放流苗种的规格数量、水域环境等各项指标进行监督检测,确保放流质量,进一步恢复并增加鱼类种群规模,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大亚湾核电基地陆地和周边海域的动植物物种超过了200种,豹猫、海马、翠鸟、禾雀花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共生。2020年8月7日,成立国内首个核电基地海域的珊瑚保育区,并完成首批珊瑚断肢苗圃复育工作,将清洁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结合。

根据海洋生物调研结果显示,大亚湾核电基地与1983年相比,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浮游动物种类,分别增加了105种和113种。

阳江核电注重生态保护和周边海域水质的保护,自2016年开始,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多次在阳江核电附近海域成群出没。中华白海豚对生存环境水质要求极为严苛,是衡量水域质量的“活指标”,中华白海豚印证了核电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宁德核电在建立之初,就保留了厂区内近200亩的白茶茶园,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白茶园的核电站。这片精心守护的白茶园如同绿色屏障,不仅为核电站增添了生态生机,更通过植被涵养、土壤固碳等作用改善了区域微环境,让厂区及周边的生态面貌愈发清新宜居,实现了核电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走进红沿河核电站,迎面就会遇见两片“海”:一侧是蔚蓝大海,一侧是百亩格桑花海。目前这片格桑花田大约有11公顷,每当夏天轻风拂来,格桑花海便掀起“五彩花浪”,郁郁葱葱的格桑花海成为红沿河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树林是亚热带海湾特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海岸卫士”。为促进厂址海岸线的红树林生态保护,防城港核电成立“核护红林义工队”,常态化开展红树林种植保护,积极探索核电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在防核人的共同呵护下,防城港核电基地周边的红树林自然增长面积已达15.15公顷,人工培育种植的面积接近45亩。

台山核电基地的鹭湖是核电重视生态的名片之一。常规的防洪设计会影响自然地貌,台山核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调查走访,设计了自然排洪沟渠,形成鹭湖。现在,鹭湖是台山核电基地最受欢迎的去处之一,鹭湖里喂养的大鹅和鸭子更是台核人体验自然生态美好的好伙伴。

在乐业县逻沙乡全达村,风力发电机场内的1000亩格桑花竞相绽放。在乐业风电项目建设及运营期,中广核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项目的综合带动作用,在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就业岗位,打造“风车花海”生态景观,承载着清洁能源的希望与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风电叶片缓缓转动,静静俯瞰着这片土地,也激发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与憧憬。

中广核能源国际巴西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动融入当地,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心用爱守护生态之美。在巴西TN风电项目建设管理中,中广核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融入项目选址、设计、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工程。98次兽医救助、3189次动物迁移拯救、857次植物迁移拯救、14544粒植物种子培植……这是巴西TN风电项目建设历程中的一串数字。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是中广核对生态保护的承诺兑现。

从沙漠到海洋

从电站到偏远牧场

中广核秉持新发展理念

践行“两山”理论

以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以创新驱动激活清洁能源动能

让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生生不息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愈发绵长

编辑 | 孙沛佳

校对 | 曾庆榕

审核 | 梁涛 张丽娟

签发 | 韩云飞

来源:中国广核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