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分血洗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拍透日本为何必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9:59 2

摘要:当37亿票房黑马横空出世,当豆瓣8.6分口碑持续发酵,我们终于等到一部配得上30万亡魂的电影。

大家好啊,我是恩小希。

今年暑期档电影的质量普遍都不错,但最大的赢家当属《南京照相馆》。

当37亿票房黑马横空出世,当豆瓣8.6分口碑持续发酵,我们终于等到一部配得上30万亡魂的电影。

它不煽情、不猎奇,却用一帧帧染血的胶片,让历史的真相在黑暗中显影——原来最锋利的反战,是撕碎侵略者精心编织的文明假面。

01 生活够苦了,为何我还劝你看这部“沉重”佳作?

说实话,本来很犹豫要不要去看,生活本来已经很苦了,不想看太沉重的东西。

但看了电影拍得真的很好。它不洒狗血、不喊口号,只用冷峻如刀的镜头,凝视战火中蝼蚁般的凡人如何迸发微光。

画面质感如历史拓片,枪与相机的蒙太奇反复绞杀灵魂:

不再是假大空的命题作文、天雷滚滚的抗日神剧。

里边的主角团没有飞檐走壁的能力,他们都是大时代战车碾过的蝼蚁,却在大厦将倾时,用肉身点燃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私自利、怯懦的一面,又有人性光辉的一面。而且每个人都很饱满,有血有肉,这才是真正的群像塑造。

你要问我什么是历史的真相?

这就是。

这世上,没有什么天生不怕死的英雄。

如果有,那一定是平凡你我的挺身而出。

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亦如是。

而且终于看见白人也被迫害的情节,帝国主义恶行的魔爪没人能逃过。

电影也没有刻意大规模渲染悲惨的一面,对战争场面的呈现点到即止,也没有刻意煽情,渲染血腥。甚至很多时候角度非常中立。

创作者的控诉,兼有一股克制的平视,和一种温和的理想主义。

这种铭记,就像照相本身,平静而坚定,不容置喙,不容更改。

反而有一种特有的真实感。

整体完成度很高,即使去除爱国主义背景,也是一部精彩的好电影。

足以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的反战片。

02 撕碎假大空!乱世中“人”终于站了起来

导演并没有回避汉奸这类争议人群身上的矛盾性,而是通过他们的怯懦和转变,挖掘出了更丰富的人性深度。

从王广海身上,更可以看到《南京照相馆》和同类型作品的区别。它不做人人都是民族英雄的理想化呈现,而是承认个体的卑微和局限。

还有女主的人设,不是传统爱国片里那种道德完美的圣女,本身是戏子,虚荣浅薄,还是汉奸的情妇,“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代表”。

从日军聚会回来,散乱的妆容,流血的嘴角,观众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并没因此自杀。

这才是真实的人啊!

也没有对准女性猎奇艳情式的拍摄手法。

作为一名女性观众,借用豆瓣短评第一赞的话:“原来不用拍女演员露胸露腿、衣服被撕烂的镜头,也能拍出鬼子的兽行。”

《南京照相馆》更动人的地方,是导演把30万这个冰冷冷的数字还原成了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八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是憧憬未来的新婚夫妻,救死扶伤的年轻护士,前程大好的留洋学生,风华正茂的闺中密友……

在照相馆所在的这条贡院街上,他们毕业、求职、结婚、生子,拍下照片作为纪念。

这些有名有姓的居民,是南京城真正的主人,却在战火和屠杀中被一个个摧毁。

历史真实的力量,在此处有了最具象的体现。

它不再是一个宏大而虚无的概念,而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和他们原本应该拥有却被战争葬送的,平凡却安定的人生。

刚进入照相馆时,伊藤要求把墙上挂着的中国人照片全都取下,换成日本军官的照片,并轻蔑地说,“支那人的照片不重要”。

但在影片最后,正是这些他最看不起的、认为不配为人的普通南京居民的照片,替换掉了他的底片,让罪证得以送往南京城外,并在数年后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

战争中的小人物总是最可怜,对他们而言,胜利与生机都是如此渺茫,正因如此,他们心底那点摇摇欲坠的信念,才更显得可贵。

原来小人物汇聚的星火,真能烧穿民族的黑夜。

以前类似题材,为了迎合“国际观瞻”,费劲心思凹自己的“普世情怀”“人性论”,生怕透露出一丝民族情绪让“友邦惊诧”了,显得自己不够“国际”了,不够“普世”了,“义和团”了,有一种表现民族情怀的“耻感”。

甚至可以罔顾历史和普遍性,生造成出一个“会反思”的日军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的痛苦与挣扎。

所以普通观众,没被自由主义荼毒、没得的文艺病的普通人,看到这类影片会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感。

我们看过很多经验丰富、功成名就的导演拍摄出同类型的作品,在拍摄特殊历史作品时,总是无比别扭,要么傲慢,要么缺乏立场,要么假、大、空。很难让人买账,因为里面充满了大量的生意、利用、消费和投机。

还有老一辈导演公开表示:“看不懂现在年轻人了”。本质上,不是他们看不懂年轻人,而是在他们眼里,看不到人。

只能说80后青年导演终于上桌了!终于没有以前那批中登老登导演的拧巴味殖味了。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进步。

华语电影到了今天,考验的已经不仅仅是创作者的技巧或造诣。更重要的是与观众的共鸣。

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回归到人的本身,刻画人的复杂、人的选择、人在大时代前的渺小和无力。

主旋律电影不是一种创作公式,《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如何用通俗化、类型片的方法,将沉重的史实变成能被观众积极传播的记忆。

03 恶魔的精致画皮:这才是侵华日军最胆寒的真相!

而《南京照相馆》最致命的一刀,是刺穿了日本人“彬彬有礼”的伪善动脉。

尤其随军摄影师伊藤这个人物,堪称华语战争片史上最复杂的恶魔,从还保有点良心的战场小白在军国主义洗脑中逐渐变态。

他贵族出身,文质彬彬,明显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像其他人那样粗鲁,像是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文艺青年,甚至有些害怕杀戮,还会喂食路边的流浪狗。

但随着剧情发展,你慢慢就能从这个人身上看明白,为什么这个看似彬彬有礼的民族,能做出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来。

在真实历史上,上层侵略者的主要嘴脸,不是战场上凶狠厮杀的暴徒,而更多是像主角伊藤秀夫那样,用文明、温和来掩盖侵略本质的虚伪之徒。

这种用文明包裹的恶,比赤裸暴行更令人窒息。

自称喜欢中国文化的日军将领曾用毛笔写下五个大字——

仁义礼智信。

在侵略者看来,让中国人多活两天为仁,帮助“朋友”为义,先给通行证后杀戮为礼,当面一套背面一套为智,履行承诺为信。

他们用偏狭和自大,解释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温良恭俭让”,把杀戮、奸淫、掠夺和践踏,解释为对中国人的怜悯和体恤。

这种伪善与残暴的共生,比直白的凶残更具冲击性和揭露性。很好地拍出了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的民族性格。

于是电影给出对照。

真正的仁义礼智信在何处?

仁,是放弃逃生的机会帮老夫妻找信,把通行证让给金家的阿昌;

义,是宋存义为报恩德,用生命解决了照相馆的危机;

礼,是帮存义擦药的金婉仪,是给毓秀送饭的赵宜芳;

智,是用手艺救了大家一命,第一个想到对日本人补刀的金承宗;

信,是接受金家托孤,信守承诺将孩子养大的林毓秀。

阿昌老金他们都想活下去,可是,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比他们活下去的机会更重要。

那就是千千万万同胞的性命,是寸土不能让的大好山河。

这才是真正的中华风骨,从来不在冠冕堂皇的笔墨间,而在蝼蚁般的凡人脊梁里。

只能说,皮毛而已,他们学了再多的中国文化,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国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观和风骨。

所以畜生就是畜生,不要试图在畜生身上挖掘人性光辉。

如果说,其他日军是禽兽,那伊藤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会读书会说话的禽兽,用成语说就是——沐猴而冠。

禽兽和坏人的区别是,坏人知道自己“坏”,禽兽不知道。

这种只把自己人当人看,将中国人视作虫豸的人,就算伪装得再好,也是没有人性的。

他表面上的文质彬彬,不过是一种矫饰罢了。

所以阿昌结尾的怒吼震裂银幕:“我们不是朋友!”

不愿承认侵华历史,不知道歉和反思的日本人,就算他再怎么伪装,也永远不会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

为什么日本对投过原子弹的美国不仇恨,反而对受其加害过的中韩带着仇恨?

因为小人畏威不怀德,他们只崇尚比自己强的人。

最后,他们始终认为讨好加害者可以换来生存,而又恐惧被害者变强以后的复仇,所以他们不仇美俄而仇中韩。

阿昌和伊藤的成长线,就此成为了影片最大的伏笔,他们截然不同的选择,成为了中国为什么能赢,和日本为什么必输的深层动因。

04 影院灯光亮起时,你已站在最大的“彩蛋”里

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铁证如山)早已道破天机——那些血染的底片,是屠城的罪证,更是30万亡灵存在过的尊严。

导演以照相馆暗房为战场,让每格胶片都成为射向遗忘的子弹。

昏红的暗房里,冲洗的是血腥和暴力。而来源于历史的哀鸣,能够穿越银幕。

影片结束,观众在静默中听见历史的快门声——咔嚓,永恒定格。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而影片终极“彩蛋”,在你推开影院大门的刹那——曾经尸横遍野的南京城,如今已是梧桐成荫、烟火漫卷的繁华都会。 街头巷尾的笑语,广场翩跹的舞步,高楼流淌的霓虹...这生生不息的人间,才是对历史最雷霆万钧的回应。

1937年的中国留不住昌泰,几十年后的中国却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苏柳昌的“昌泰”,已经送到了。

山河无恙,便是最好的显影液。

这样的电影应该大拍特拍,犹太人和纳粹的故事已经讲得够多了。西方人,日本人,甚至是自己人都应该多了解当年的日本有多么的反人类。

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还是太好了。希望国家动用力量把这部影片推向全世界。

希望中国能继续拍出尽量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抗战精品电影,能够让大陆之外的人也愿意去看,甚至有机会在西方话语体系获奖。

这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能力,也才能让后人不会忘记历史。

来源:恩小希的轻愈食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