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实践专题(三)深植基层践行初心使命 立足岗位为民履职尽责 ——市人大代表陈全伟履职案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9:32 2

摘要:人大代表的头衔,荣耀之外,更意味着要扛起人民的嘱托与信任,这份责任重如千钧。自当选以来,陈全伟始终铭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将其化作扎根基层的行动、为民解忧的担当。作为包头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东河区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他自2003年投

人大代表的头衔,荣耀之外,更意味着要扛起人民的嘱托与信任,这份责任重如千钧。自当选以来,陈全伟始终铭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将其化作扎根基层的行动、为民解忧的担当。作为包头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东河区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他自2003年投身社区工作起,便满腔热忱地坚守在基层一线,用20余年的工作实践,在促进社区和谐、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一、履职担当:深耕基层,做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连心桥

(一)坚守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陈全伟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无论是地区建设发展的大事,还是居民家庭琐事的小事,他都时刻关注、用心留意。在二里半社区,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他“小陈”“老陈”“陈书记”,这一声声称呼的背后,是他多年来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赢信任的生动写照。他常说“平时有求必应,关键时一呼百应”,这不仅是他对同事们的叮嘱,更是自己多年来奉行的工作准则。

(二)立足基层优势,倾听群众心声。二里半社区地处包头市东河区最南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薄弱、遗留问题较多。面对这样的现状,陈全伟充分发挥“人在基层”的天然优势,积极收集和梳理社情民意。他建立了“随手拍”微信群,邀请楼栋长和热心居民加入,大家发现公共设施损坏、安全隐患等问题可随时在群里反映,他会根据具体情况上门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

(三)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问题解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陈全伟将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梳理总结为代表建议,向市区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并持续跟进办理进展。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提交了十余份涉及老旧小区改造、道路绿化亮化、遗留问题解决等民生热点难点的建议,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采纳与推动。如今,东河区南部区道路建设、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站南路地矿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全过程监管和遗留问题解决也得到有效推进,这些变化都离不开他的努力。

二、依法履职:以民主实践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一)搭建民主平台,畅通诉求渠道。陈全伟认为“老旧小区改造要向群众问需问计问效,使改造工程更接地气、更顺民意”。他以人大代表之家为阵地,通过开展民主协商议事会、居民意见征求会以及入户家访等多种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人民群众搭建起表达诉求的有效渠道,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从而实现和谐改造、满意改造。

(二)推动民主决策,破解治理难题。在基层治理中,许多工作因涉及多方利益而难以开展,陈全伟通过民主议事协商的方式,推动了诸多难题的解决。2023年4月10日晚,二里半社区医药小区召开拆除凉房议事协商会议,他一边倾听居民诉求,一边认真记录并逐一解答,最终促成小区凉房拆除事宜的通过。2021年至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期间,召开民主协商会、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26次,楼栋院长、辖区居民广泛参与,形成了“有意见大家提、有困难大家议、有做法大家评”的良好氛围。该做法在物业提档升级、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社会管理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广泛而真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创立调解阵地,化解基层矛盾。面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问题,陈全伟立足人大代表“全伟工作室”矛盾调解室阵地,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治理“三调联动”机制中人民调解第一关的作用,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2015年棚户区改造期间,化解家庭财产矛盾27起,邻里矛盾58起。2021年至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期间,化解矛盾纠纷75起。成功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解决的良好态势。

三、典型案例:倾心调解矛盾,用真情化解邻里纠纷

案例一:用心化解邻里纠纷,用情促进社区和谐

1.纠纷背景:2021年2月15日下午6点,二里半社区工务段4号楼34号居民白某向陈全伟求助,称下班后发现家中被水淹。经核实,系楼上4楼85岁独居老人张某家中暖气管爆裂,水流至她家,经三方现场核实,造成其财产损失92000元。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无果,白某准备通过法律诉讼解决。

2.深入了解情况:陈全伟深入了解情况后,及时将白某和张某的三个女儿请到社区矛盾调解室,详细倾听双方诉求。白某陈述了家中房顶墙壁水痕、衣物、床上物品及为儿子准备的结婚用品等被污水浸泡的情况,认为房子已无法居住,要求对方赔偿全部损失,否则将起诉。张某的三个女儿则表示,母亲85岁且有病在身、丧失劳动能力,父亲刚去世半年,家庭生活困难,只能少量赔偿,最多五千元,若赔偿金额过高则无力承担,甚至表示若对方起诉,母亲有任何意外都将追究责任。

3.分析问题症结:陈全伟认为,此次邻里纠纷的核心在于财产损失赔偿金额的分歧。一方面,白某家中因漏水遭受较大财产损失,且因此导致暂时无法居住,诉求合理且情绪激动;另一方面,张某家庭确实存在实际困难,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高额赔偿,双方对立情绪明显,若处理不当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区和谐。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情理与法理,多方协作,促成双方互相理解、让步。

4.沟通调解方案:一是邀请街道司法所参与调解,增强调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结合法律规定为双方分析诉讼可能产生的结果,引导双方理性看待纠纷。二是组织双方到白某家实地再次核实受损情况,通过票据与实物对照,让张某的女儿们更直观地了解损失程度,同时也让白某感受到对方解决问题的诚意。三是分别与双方进行沟通,对白某侧重讲邻里情谊和张某的实际困难,并承诺社区将帮忙找人恢复部分受损物品的功能和面貌,减轻其损失;对张某的三个女儿侧重讲其母亲造成损失的责任,以及作为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引导她们理解白某的感受,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适当提高赔偿金额。

5.跟进方案落实:调解方案提出后,陈全伟联合街道司法所按照上述方案推动调解工作。在为期15天的调解过程中,通过多次组织双方沟通、分别谈心,结合亲情、友情、法理进行劝说,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白某与张某的三个子女自愿签订调解协议,张某的三个子女赔付白某财产损失费12000元。此次纠纷的圆满解决,有效化解了邻里矛盾,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也让双方感受到了社区调解的作用和温度。

案例二:耐心调解家庭纠纷,全力推动拆迁工作

1.纠纷背景:二里半社区东二里半棚户区自2015年启动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以来,已有1500多户完成拆迁,但仍有160户因各种原因未能顺利拆迁,其中部分住户因财产纠纷问题导致拆迁工作长期搁置。某家四兄妹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父母去世后,四兄妹因财产分配问题产生纠纷,迟迟未办理拆迁手续,影响了棚户区改造的整体进度。

2.深入了解情况:针对四兄妹的财产纠纷问题,陈全伟及时与四兄妹分别沟通交流,详细了解财产纠纷的具体情况、矛盾焦点以及各自诉求。同时,向社区工作人员、周边邻居了解四兄妹的家庭关系、过往相处情况等,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基础。

3.分析问题症结:陈全伟分析认为,家庭财产纠纷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阻碍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家庭矛盾,影响亲属关系。该纠纷的核心在于财产分配不均以及过往积累的恩怨,解决问题需要耐心细致的调解,引导当事人放下芥蒂,以亲情为重。解决此类问题,需要调解员发挥专业能力,结合人情世故,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双方达成共识。

4.制定调解方案:一是利用熟人关系拉近距离,鉴于陈全伟与该家四弟是同学,可借助这一身份优势,主动与四弟沟通,消除其抵触情绪,引导其愿意参与调解。二是多次组织面对面协商,定期召集四兄妹坐在一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回忆过往亲情,化解往日恩怨,逐步明确财产分割的合理方案。三是针对其中的债务纠纷,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促进双方在债务问题上达成一致,推动整体纠纷的解决。

5.跟进方案落实:陈全伟历时1个月,先后6次召集四兄妹进行协商调解。在调解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弟兄姐妹更要相亲相爱,打断骨头连着筋,亲人永远是亲人”,引导四兄妹珍惜亲情,放下分歧。最终,四兄妹成功化解往日恩怨,高高兴兴地在财产分割书上签字、按手印,并且现场以现金5000元了结了二哥和三弟媳多年的的债务纠纷,顺利推进了拆迁手续的办理,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结语

陈全伟作为基层社区的人大代表,不仅专注于社区的发展建设,还积极投身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的使命,在即将退休的年纪,依然奔波在解决群众问题的第一线,他的履职实践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深深信赖。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