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于8月14日在昆明市博物馆首展。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于8月14日在昆明市博物馆首展。
本次展览由国家档案局、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云南省档案馆主办,昆明市、保山市、楚雄州、大理州、德宏州档案局、档案馆协办,90%的原始档案文献为首次公开。这些珍贵史料,再现了滇缅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背后,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压不弯的脊梁与烽火中永不熄灭的信念。
8月14日起,云南省档案馆授权云南网、云南发布刊发本次展览中部分档案资料,我们将通过四期9组照片,带您以档案为舟,溯历史长河而上,触摸滇缅公路上跳动的民族脉搏。
今天推出第二期
透过两组档案照片
讲述这条抗战生命线上的
工程奇迹与血肉丰碑
长城运河后的又一巨大工程
图为云南全省公路总局滇缅公路各项工程移交总表。1939年7月18日,云南全省公路总局致函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附上了各项工程移交清册。
据档案文献记载,至1939年7月“综计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畹町,全长959公里,共有土方19983960立方米;石方1875497.055立方米;桥梁536座;石涵洞2198个,木涵洞1114个;石挡墙477.8米;铺路碎石1108739.62立方米。路面包括安宁至凤仪段在内,共铺筑泥结石路面957公里”,这是公路修筑史上的工程奇迹。
图为滇缅公路局各站距离里程表(1939年3月30日)。
靠人力开辟的公路线
图为修筑滇缅公路靠石碾子来夯实路基。
在缺乏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依赖各族民工用手锤、钻子、炮杆等原始工具修建公路。
索桥飞渡,三江天险化坦途
图为改建加固滇缅公路惠通桥。
滇缅公路上横跨怒江的惠通桥,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昌淦桥,是滇缅公路上最大和最艰巨的桥梁工程,也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最早的公路钢索吊桥。
当抢修滇缅公路成为全省共识,云南各族人民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为修筑这条抗战生命线他们自备干粮,肩挑锄刨、敲石凿山,怒涛浮渡,付出了巨大牺牲。
裹粮携锄,不惧苦寒
图为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的工人代表尹自忠等人为落实滇缅公路民工伙食给云南省建设厅的文(1938年)。信中表达了滇西各族民工不惧苦寒,筑路救国的决心,文中说道:“中华民族已遭遇最后关头……为力图补救,计滇缅公路遂成为举国瞩目之生命线。故自去岁修筑以来,一般民工莫不茹苦含辛以期筑路救国。人非下愚固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同时描述了民工因缺乏伙食补助,“不得不餐风宿露,枵腹从公而饥寒致病,因病致死者累累荒塜”的惨状。
唯以血肉筑长城
图为1939年7月17日,交通部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第六工程段关于送腾冲县伤亡民工一览表的呈。
据史料记载,在筑路过程中,因公死亡人数不下3000人,因公伤残者达万人之多。总工程师谭伯英日记里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平均每推进1.6公里就有3人伤亡,全线土石方量足够绕地球赤道三圈。当3000多具遗体被就地掩埋在路基之下时,这条公路已不仅是交通线,更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纪念碑。”
下一期
我们将继续发布两组档案照片
讲述滇缅公路筑成通车后
作为维系抗战大业的“输血管”
和“生命线”所产生的关键作用
“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
正在昆明市博物馆展览中
欢迎广大市民前往观展
云南省档案馆 云南网 联合出品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