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向以“统派”面目示人的黄智贤,先后公开批评馆长陈之汉、傅崐萁、郑丽文、郭正亮,并在节目或网络中暗讽同为统派的王炳忠、邱毅。很多舆论认为,她此举暴露了绿营底色和“独派”面目。
近期,一向以“统派”面目示人的黄智贤,先后公开批评馆长陈之汉、傅崐萁、郑丽文、郭正亮,并在节目或网络中暗讽同为统派的王炳忠、邱毅。很多舆论认为,她此举暴露了绿营底色和“独派”面目。
对此,笔者在《黄智贤不是假统,但是真绿》一文中已经对黄的动机进行分析,那就是:黄智贤“绿的底色”并无争议,但“独派面目”却不尽如此。
1. 黄智贤批评的落点,仍在于“独”
仔细看黄智贤批评上述人物的言论,其落点并不在于他们支持统一,而是翻出其早期或过去的“独”或反大陆言论作为依据,尽管这些内容大多是老黄历:
1、 陈之汉(馆长):早年言辞中有批评大陆体制的段落,虽近年立场趋于务实亲陆,但黄仍引用旧话质疑其“顿悟”真诚。
2、 傅崐萁:早期曾在选战中使用过符合“本土”情绪的政治语言,被黄引用为“政治投机”证据。
3、 郑丽文:黄指其曾在节目中批评大陆疫情政策、评论香港局势时带有“反陆”倾向。
4、 郭正亮:虽已多次表态反对“台独”,但黄仍翻出他绿营时期的言论作为攻击点。
5、 王炳忠与邱毅:虽是统派,但黄以其某些政治立场转折及过往言论,质疑其立场坚定度。
这些批评集中在翻旧账,且着力于当事人曾有的“独”立场或反陆表述,而非他们当前的统派立场。
2.为何“绿”并不等于“独”
黄智贤批评前述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都站在绿营的对立面。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推出,黄的政治风格,终于显示出“绿”的底色。
对此,很多人感到诧异,绿营不是“独”的代名词吗?这其实有点过于标签化了。
绿营的全称叫做“民主进步党”,其口号是“清廉勤政爱乡土”,这些核心图腾中并没有直接显示“独”,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将绿营几乎等同于“独”呢,这要从其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历程说起。
·绿营的票源核心是岛内中南部基层社会,这一带长期在经济、政治上处于弱势。特别是在败退到海岛以后,初期实施高压统治,引发中南部民众的不满,因此,在长期反抗老K统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而是以“独”作为旗帜,相当好使:
1. 反抗老K“外来政权”:当时岛内的高压政策引发抗议,“独”成为凝聚民心的宣传口号与组织抗争手段。
2.不满资源分配:当时岛内大量资金和资源用于“反攻备战”,为此不惜牺牲民生,尤以南部为甚。
3.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民生极大的落差,激化了基层民众对官僚权贵和豪门地主的不满。
所以,对于绿营而言,原本“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虽然在其内部有一股强大的势力企图绑架绿营往“独”的方向突进,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方向,只不过在“绿=独”的思维惯性下,像黄智贤这样的人,被默认排除在绿营之外,直到最近的冲突,才让大家逐步发现其“绿的底色”。
3. 绿统为何能与蓝统合作,却要打击白统?
在此之前,黄智贤等绿统人士,与蓝统人士还是互相唱和的,为何最近面对馆长现象,却直接“破防”了呢,在此,我们比较分析一下三者的区别:
1、蓝统:以三X主义统一中国为指导思想,但这一口号已经被证实不可能,因此在台湾选民中缺乏市场。
2、 绿统:在绿营体系内,“绿统”实际上为“绿独”提供安全阀的作用。绿独倾向于先冲撞挑衅(“先打打再说”);一旦冲突爆发,绿统则承担善后角色,能消弭危机当然最好,即使消弭不了危机,也可以出面谈“打不过就加入”的条件,确保不会陷入不可收拾的僵局。
3、 白统:主张“先融合再谈统”,更注重务实的社会与经济一体化,而且,不同于蓝营的“阳春白雪”,白营的理念和主张在基层民众中颇有市场。
所以,绿统可以与蓝统合作,因为蓝统的影响力不足以动摇绿营内部结构,即便有时候蓝营出现松动迹象,绿统也可以抛出“高标准”来进行限制,从而让蓝统一直无法接地气,避免其妥协拉低合作底线。而白统的模式在现实中有较高可行性,因此对绿统而言是真正可能触发政治格局变化的力量,故而对白统高度警惕,甚至不惜代价进行攻击。
黄智贤的近期争议,通过翻旧账攻击潜在威胁绿营话语优势的非绿统派,尤其对白统开展几乎歇斯底里的攻击,并非其立场突然转向“独”,而是延续了绿统的政治操作逻辑,因为馆长的一番操作,令她这个绿营“安全阀”的作用几乎完全失效,多年努力一朝破功,其失落之前不言而喻。
来源:洋杨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