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岂能变“坑农”?警惕网络假冒农技专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7:32 2

摘要:“味精加啤酒,致富到永久”“啤酒加红糖,生根又壮苗”、主持培训老师摇身一变成“农业专家”.....这些看似荒唐的桥段,竟披着“助农”外衣,在短视频平台上一遍遍上演。近日有媒体曝光一家所谓农业公司“祥禾农业”通过假冒农技专家、包装剧情化内容,在网上批量引流带货,

半月谈评论员 褚孝鹏

“味精加啤酒,致富到永久”“啤酒加红糖,生根又壮苗”、主持培训老师摇身一变成“农业专家”.....这些看似荒唐的桥段,竟披着“助农”外衣,在短视频平台上一遍遍上演。近日有媒体曝光一家所谓农业公司“祥禾农业”通过假冒农技专家、包装剧情化内容,在网上批量引流带货,坑农害农。

造假者能堂而皇之地立人设、卖农资,并非全凭“演技高超”。短视频平台的审核形同虚设,推荐算法唯流量是从,在带货分成中与造假者形成了现实利益捆绑。事后封号、下架,并不能抹平平台在事前事中缺位的事实。涉农带货的特殊性在于,一条虚假信息就可能影响一片田、一季收成。平台身处信息中枢,理应在源头把好关,防止风险在田间地头蔓延。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真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基层农技员流失,公共推广体系下沉不足,市场化农技服务又未成熟......这些缺口为假专家提供了生存土壤。只要这块空白存在,假专家们换个名字、改个话术,就能卷土重来。要治本,必须让农民触手可及的是真专家、真服务,而不是包装出来的造假者。

在当下农村,短视频正在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更成为许多农民获取技术的主要方式,平台上的“专家建议”往往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决策。一旦虚假宣传混入其中,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才显现出对土壤、作物的深远危害,甚至可能波及更大的粮食安全格局。

“助农”二字,本该是凝聚社会善意的旗帜,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助力,如今却被用作收割信任的幌子。这不仅让农民蒙受直接损失,更不断侵蚀着公益助农的公信力。一旦这种善意被反复滥用、消费,真正扎根田间地头的公益团队也会陷入信任危机。

靠封号、下架固然能让一批账号消失,但套路换个外壳便能重返市场。要想让这类乱象真正绝迹,当务之急是对涉农带货的虚假宣传重拳出击,查清造假链条,切断利益链条,让冒牌“专家”没有可乘之机。但更重要的,是着眼长远,补齐技术服务的制度短板。如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让权威、可靠的服务能下沉到村头地头;为涉农直播、短视频建立严格的准入与认证标准,让专业能力可验证、可追责,让真正的农技专家“接管”助农短视频;推动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专家库和技术服务目录,让农民用得放心、找得到人、问得出结果。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假专家的表演可以一夜之间“走红”,但重建信任却需要多年耕耘。唯有让“助农”回归本意,让平台守好入口,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帮助指导,我们才能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夯实社会诚信的根基。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