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陈掖贤(宁儿)得知自己的母亲是赵一曼时,百感交集。他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将母亲的遗书抄写了下来,虽然只有短短161个字,但他抄了很久。当晚,陈掖贤就用钢针在自己的手臂上刺下‘赵一曼’三个字,表达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崇敬。”7月11日,四川省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讲
“当陈掖贤(宁儿)得知自己的母亲是赵一曼时,百感交集。他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将母亲的遗书抄写了下来,虽然只有短短161个字,但他抄了很久。当晚,陈掖贤就用钢针在自己的手臂上刺下‘赵一曼’三个字,表达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崇敬。”7月11日,四川省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讲解员赵荣耀饱含深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赵一曼心中装的是千千万万尚未挣脱苦难的孩子,胸怀千千万万期盼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赵一曼这个名字始终闪耀着穿透时空的光芒。这位从四川宜宾走出的革命女性,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誓言,在林海雪原的烽火中践行了对家国的庄严承诺。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赵一曼纪念馆,回望赵一曼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刻体悟那份熔铸在血脉中的家国大义——那是危难之际的舍生取义,是生死关头的义无反顾,更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丰碑。
赵一曼与儿子的合影。
破壁前行:在时代觉醒中锚定家国坐标
“这是‘女子手工业社’木匾,见证了赵一曼组织妇女开展手工业生产,以支持革命工作的历史。这是赵一曼早年阅读过的《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是她接受新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见证。”在赵荣耀的讲解下,赵一曼的成长经历鲜活起来。
1905年,赵一曼诞生于宜宾白花镇一个乡绅之家,原名李坤泰。彼时,正是清朝末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14岁那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宜宾,进步思想如惊雷破晓,逐渐让赵一曼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当家族强行安排包办婚姻,她以“我要读书,我要救国”的呐喊挣脱桎梏——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抗争,而是一个青年对“人为何而活”“国何以自强”的内心叩问。最终,她离开老家来到宜宾女子中学求学,在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心中暗暗埋下革命的火种。
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宜宾地区早期的女党员之一。在宜宾的街头巷尾,她带领进步学生高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临行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时,她站在合江门码头,对前来送行的同志说:“江河奔流入海,我们的理想也要传遍中华。”
从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到坚定的革命者,赵一曼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将个人的解放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让青春在为家国奋斗中绽放光彩。
血沃山河:在抗日烽火中践行报国誓言
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时使用过的武器、抗联战士的服装和装备、养伤期间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一件件实物让参观者仿佛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赵一曼主动请缨:“东北的同胞在受难,我要到前线去!”她深知,战场从无性别之分,当国家主权被践踏、民族尊严受凌辱时,女性同样可以拿起枪杆保家卫国。
抵达东北后,赵一曼化名“李一超”,在哈尔滨、珠河等地组织抗日武装,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里,她与战士们常常以野菜、树皮充饥,却依然顽强地在白山黑水间开展游击战。她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也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密林中埋设地雷阻击日军,雪夜里突袭敌营夺取物资,阵地上亲手救治伤员……
1935年11月,在掩护部队突围的战斗中,赵一曼腿部中弹被俘。敌人施以种种酷刑,妄图逼她供出抗日联军机密。面对法西斯暴行,她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摧残我的肉体,却动摇不了我的信仰!”
“赵一曼忍受了敌人的酷刑仍然没有屈服,她是真正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纪念馆内,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看见鞭抽、电刑、烙铁烫等实物图片眼眶泛红,无不对赵一曼充满崇敬。
赵一曼纪念馆。
遗书明志:在生死抉择中彰显大义担当
“1936年8月2日,临刑前的赵一曼向看守要来纸笔,写下两封遗书——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泣血,道尽了一位母亲的柔情与一位革命者的刚毅。”纪念馆副馆长黄馨讲述了赵一曼遗书的来由。
在给儿子宁儿的信中,她写道:“母亲对于你没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封信里,有为人母的愧疚,有对儿子的期盼,更有对后人的嘱托,赵一曼用牺牲诠释了家国大义的分量,她深知:没有国家的独立,便没有家庭的安宁;没有民族的解放,个人的幸福终将是泡影。
赵一曼牺牲后,遗书被日军用日文写入审讯记录,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见天日。在反复阅读母亲遗书的过程中,宁儿记忆里模糊的母亲形象逐渐清晰,被母亲的家国情怀深深触动。从“舍子报国”到“寻母承志”,家国情怀在血脉中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家族的精神基因,也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
精神永续:在时代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在宜宾赵一曼纪念馆里,那封泛黄的遗书复制品前总有参观者驻足。黄馨指着展柜中宁儿的日记说:“他晚年常来这里,在母亲遗像前伫立良久,说母亲的信是‘用生命写就的教科书’。”
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青年学子写下:“读了赵一曼的遗书更加明白,家国情怀不在空洞的口号里,而在母亲的牵挂中、战士的枪杆上、我们的担当里。”来自西安的参观者黄兰和女儿郑重地将遗书的内容拍照保存,她们告诉记者,这封遗书里有对家的情和对国的爱,她们将把这份家国情怀带回去,继承英雄遗志,弘扬良好家风,建设美好国家。
80年前,正是千千万万像赵一曼这样的英雄,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让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浴火重生。80年后的今天,合江门码头长江滚滚,两岸高楼林立,宜宾“一曼小学”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东北黑土地上的丰收满仓——正是她期盼的“旌旗红似花”的盛世。
赵一曼的生命虽定格在31岁,却在历史长河中永远年轻。她用生命昭示:家国情怀,是危难时刻“未惜头颅”的决绝,是平常日子“甘沃热血”的坚守;是母亲对儿子“为国牺牲”的嘱托,是后代对先烈“赓续初心”的传承。这种精神,穿越烽火硝烟,历经时代变迁,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 内江师范学院学生 方乐娴
站在赵一曼纪念馆的展陈前,历史在我耳边轻轻回响。作为“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烽火中的家国情怀”报道的参与者,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青春与担当有了更深的感悟。
最触动我的,是赵一曼在刑场上写下的最后一封信。“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字字泣血,既是一名母亲对幼子的不舍,更是一位革命者对民族的誓言。这封血泪写就的信让我真正读懂了家国情怀——那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紧相连的勇气。
回望赵一曼的一生——剪去长发冲破封建桎梏,是对自由的向往;告别三岁幼子奔赴抗联,是对家国的担当;酷刑面前坚贞不屈,是对信仰的坚守。她用生命诠释了青春的价值,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如今,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更需接过这份精神火种。作为新时代女大学生,勤奋求知是担当,践行初心是担当,直面挑战亦是担当。正如赵一曼用生命照亮民族前路,我们亦当以青春之力,续写复兴华章。
这场跨越时空的致敬,让我明白: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始终是青年的坐标。以初心映丹心,用行动承使命,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15日1版,原题为《烽火映初心 铁血铸忠魂 赵一曼:用生命诠释家国大义》。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