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10岁娃攥着试卷哭:“妈妈我再快点行不?”妈妈崩溃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1:24 2

摘要:凌晨1点的儿科急诊室,消毒水味混着孩子压抑的啜泣声,格外扎心。护士刚给10岁的小宇输上液,他就攥着皱巴巴的数学试卷,小声跟妈妈说:“妈,我再快一点,是不是就不用挨骂了?”

凌晨1点的儿科急诊室,消毒水味混着孩子压抑的啜泣声,格外扎心。护士刚给10岁的小宇输上液,他就攥着皱巴巴的数学试卷,小声跟妈妈说:“妈,我再快一点,是不是就不用挨骂了?”

这句话让李女士瞬间红了眼——就在两小时前,她还因为小宇写作业磨磨蹭蹭,把他的作业本摔在地上,吼着“别人半小时做完的题,你做两小时,怎么这么笨”。可谁能想到,孩子是因为白天在兴趣班被老师批评画画“没天赋”,晚上写作业时一直走神,才越写越慢。

“我总觉得他像只慢吞吞的蜗牛,不管怎么催、怎么骂,就是赶不上别人的脚步。”李女士坐在急诊室外的长椅上,声音带着哽咽,“直到医生说他是因为长期焦虑、睡眠不足引发了心肌炎,我才发现,我一直逼着他‘快一点’,却没看见他壳上的伤。”

在我们身边,像小宇这样的“蜗牛孩子”其实不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超过68%的小学生表示“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快,被家长批评”,其中近三成孩子会因为“速度慢”偷偷哭,却不敢让家长知道。

我邻居家的朵朵也是如此。上周六早上,我在楼下碰到朵朵妈妈拽着孩子往钢琴班赶,朵朵的小书包上还挂着没吃完的包子。“每天练琴不到两小时,考级肯定过不了!”妈妈的声音透着焦急,朵朵则低着头,小手紧紧攥着衣角,一句话也不敢说。后来朵朵奶奶偷偷跟我说,孩子好几次躲在房间里,对着钢琴哭,说“要是我能像小鸟一样快就好了”。

为什么我们总容不下“蜗牛孩子”的慢?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把“速度”当成了“优秀”的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周逸群曾在采访中提到:“孩子的成长就像蜗牛爬树,有的孩子擅长找捷径,有的孩子需要慢慢啃树皮,但最终都能爬到顶端。可很多家长却拿着鞭子在后面赶,忘了蜗牛的壳本来就重,逼得太急,反而会把它逼到壳里不敢出来。”

就像小宇,自从被妈妈批评后,写作业时总盯着时钟看,越紧张越出错,错题多了又怕挨骂,干脆偷偷藏起作业本。李女士后来在孩子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日记,里面画着一只背着破壳的蜗牛,旁边写着:“我想慢一点,可是妈妈不让。”

“现在我才明白,我逼他快,其实是在逼他否定自己。”李女士说,现在她每天会提前半小时让小宇写作业,遇到孩子走神时,不再是批评,而是递一杯热牛奶,问他“是不是累了,我们先歇5分钟”。慢慢的,小宇写作业的速度没快多少,但脸上的笑容多了,上周还主动跟妈妈说“想再试试画画”。

我们总盼着孩子长成“奔跑的骏马”,却忘了有些孩子本来就是“散步的蜗牛”。他们需要的不是催促和批评,而是我们蹲下来,陪他们一起看路边的花草,等他们慢慢把壳里的心事说出来。

毕竟,比起“快一点”,孩子能带着底气慢慢长大,才是更重要的事啊。

来源:li朗育儿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