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年来,从余村推及浙江,从浙江走向全国,“两山”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侵的屏障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次亲临甘肃视察,每次都要看生态、讲生态,并反复叮嘱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饱含着对甘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如山重托,寄托着对甘肃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殷切期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这是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甘肃生态环境的全局性、战略性、脆弱性,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征程上奋力描绘山川秀美现代化甘肃画卷。
2023年7月31日,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之后,省委十四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还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到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奋斗目标。
一系列决策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规划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方面通力协作、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好绿色转型整体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修复系统战、国土绿化持久战、治水兴水升级战、防沙治沙阵地战、环境安全保卫战。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战役,高质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美丽甘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绿水青山,成为我省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最深厚的潜力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
漫步在陇原大地,处处山青、水绿、天蓝。这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见证了陇原儿女保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凝聚着全省上下共建美丽甘肃的强大合力。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也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过去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祁连山局部生态曾经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我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重拳出击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已从集中整治修复阶段转入常态长效保护阶段。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曾经伤痕累累的“母亲山”,重新恢复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甘肃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首倡之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树牢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彰显上游作为,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谱写了响亮的甘肃乐章。启动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干流出境断面连续9年达到Ⅱ类,成功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城市乡村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2024年,全省14个地级城市优良天数比例89.8%,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中有进;全省74个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优于全国8.2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总体巩固改善;同时,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陇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甘肃水资源十分短缺,千方百计做好“水”文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节水成效显著提升、水网布局持续优化、防洪体系更加稳固、河湖生态焕发新生。2021年9月,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引洮工程全线建成,目前累计引水达11.15亿立方米,已惠及全省5个地级市、14个县区,近600万群众从中受益。这是甘肃治水兴水的生动缩影。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生态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在河西走廊风沙线上,长1482公里的林草阻沙带,成功锁住了沙海黄龙。这道宏伟的“绿色长城”,见证了甘肃与风沙的顽强抗争。作为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坚持不懈防沙治沙。特别是近年来,在八步沙“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感召下,全省上下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阻沙固沙治沙”并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71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减少26.27万公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壮阔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接踵而至。今天的甘肃,已成为很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三
生态美则陇原美,生态兴则陇原兴。“美丽蝶变”的甘肃,向绿而行、向新而生,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十四五”以来,锚定国家发展战略,我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绿色转型、生态碳汇提升等多重路径,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风光”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动能。甘肃风、光资源富集,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我省积极抢抓“双碳”机遇,御风而起、向光而行,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形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新格局。同时,加快推进陇电外送工程,确保了绿电发得足、送得出。今年上半年,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7200万千瓦,装机占比居全国第二位;甘肃电力外送电量达到334.11亿千瓦时,已送至全国26个省份。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也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且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丰富。近年来,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我省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统筹山水人文资源,优化全域旅游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旅游业态,以文化旅游赋能千行百业,充分释放文旅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4.51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452亿元,同比增长15.9%、25.7%,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21.3%。
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既要重点突破,还要多点开花。近年来,着眼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含金量”,我省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利益共享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平凉市大力推行生态循环农业,用苹果渣生产营养饲料,再将牛粪做成有机肥,为果树种植提供养分,实现了种养有机结合、果畜互支互促,带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临泽县发展“光伏+养殖”模式,在光伏治沙的同时,“棚上发电、棚下养殖”,创新发展新型生态农业,被列入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各地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正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河西走廊的万顷光伏海洋,到陇东高原的连片生态林海;从传统工业的绿色化改造,到新兴产业的低碳化崛起……在中国“双碳”战略版图上,甘肃已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四
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这个增速,在一季度基础上稳步提升,且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
“稳”的底盘更牢、“进”的势头更足、“新”的动能更强。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效速兼优的良好态势,充分折射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澎湃活力。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方能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回首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奋进历程,全省上下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驰而不息、持之以恒。当前,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处于巩固成果、扩大成效的突破期,处于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的攻坚期。全省上下要牢记嘱托、奋勇争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持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把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不断开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共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甘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让我们争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充分汇聚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美丽甘肃建设的时代篇章!
编辑:裴小丽
责编:宋佳
审核:成健
终审:吴玉萍
来源:甘肃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