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志愿暖虹口,温情答卷写在大街小巷 | 虹社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4:48 3

摘要:清晨的多伦路,树影婆娑。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正仰着小脸,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张家禾的指点:“讲鲁迅先生的故事,眼神要坚定,语气要带着历史的回响……”不远处,左联纪念馆前,几位银发老人驻足聆听,脸上浮现追忆的神色。这一幕,是虹口区“初心”文化宣讲志愿

清晨的多伦路,树影婆娑。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正仰着小脸,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张家禾的指点:“讲鲁迅先生的故事,眼神要坚定,语气要带着历史的回响……”不远处,左联纪念馆前,几位银发老人驻足聆听,脸上浮现追忆的神色。这一幕,是虹口区“初心”文化宣讲志愿服务的日常剪影。在这里,志愿服务不是零星的火花,而是融入城区肌理的温暖底色——每4名居民中,就有一名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社区楼宇。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历史街巷的讲解中,在社区义诊的听诊器旁,在守护燃气安全的楼道里,也在千里驰援的救援现场。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字字千钧,既是对虹口志愿者的莫大鼓舞,也为新时代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如何让这份嘱托化为更磅礴的实践力量?2025年,虹口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回信精神为指引,紧扣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精心擘画“虹心志愿”服务品牌体系——初心(文化宣讲)、匠心(专业服务)、同心(社区治理)、安心(平安守护)、暖心(民生保障)。这抹跃动的“志愿虹”,正以系统化、专业化、生活化的姿态,绘就一幅覆盖全域、直抵人心的爱心“虹”图。

“初心”澎湃:让城市故事流淌在街巷烟火

历史是虹口的根脉,“文化三地”是闪亮的勋章。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活”起来、“走”出去?虹口区给出的答案是:让人民成为讲述的主角。

“育见青禾”青少年志愿宣讲队领衔人张家禾,这位深耕虹口红色文化的学者,如今有了更多“小战友”。他带领着“小红星”讲解员们,穿梭在多伦路历史文化街区、左联纪念馆、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用童声讲述风云激荡的岁月。“问答式”的互动宣讲,让历史不再遥远。

在北外滩的“一江一河”,Citywalk志愿导览员引领市民触摸老建筑的温度,仰望新地标的高度,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滨江的沧桑巨变。而在中共四大纪念馆,青年讲师团的微视频党课,则以青春视角解读百年奋斗的密码。数十支志愿宣讲队伍,数条“大思政精品线路”,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区的文化传播网络,让城市的记忆与荣光,在口耳相传中生生不息。

“匠心”闪耀:专业力量点亮社区微光

志愿服务,贵在精准,成于专业。虹口区正推动专业力量下沉社区,将高水平的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虹口区第四人民医院,“蒲公英”医学职业体验营里,17位“小医生”的体验格外新奇。在专业医生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辨识中草药,模拟操作超声探测仪,学习脊柱健康知识。“脊柱侧弯筛查900余次”,这串数字背后,是一张由专业志愿者为青少年健康撑起的“防护网”。

与此同时,虹口区同心公益心理志愿服务队的专业力量,正默默守护着另一群孩子。针对区域内有需要的青少年,他们启动“家校社医”联动机制,联合学校、心理专家,开展专业疏导和医学监测。140余次温暖对话,成功帮助48名陷入心理困境的青少年重拾阳光。“专业志愿者的介入,让我们找到了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一位参与服务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感慨道。

“同心”聚力:社区治理开出志愿繁花

社区是志愿服务的沃土,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舞台。虹口区今年7月的一纸“社区治理志愿者招募令”,点燃了居民参与的热情。九大类志愿岗位,涵盖物业、平安、文化等方方面面,更打通了优秀志愿者纳入社区工作者储备人才库的通道,200余人迅速集结。

在瑞虹新城铭庭小区,曾饱受诟病的垃圾桶站焕然一新——金属垃圾厢房设计感十足,与环境浑然一体。这背后,是嘉兴路街道低碳生活志愿服务队发动居民共商共议的成果。社区“守望者”、规划师社群、宠物友好社群、低碳环保队……各具特色的志愿力量如雨后春笋。

一场关于志愿服务融入网格治理的头脑风暴,更催生了北外滩街道的“骑新守护”志愿服务队。敏锐的骑手们自发在微信群上报安全隐患,化身“网格观察员”。为回馈这份热忱,街道精心绘制“暖新地图”,标注48处暖新服务点,涵盖充电、餐饮、休憩等,并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兑换的“治理积分”,实现了关爱与奉献的“双向奔赴”。

“安心”守护:筑牢千家万户的幸福底线

平安,是民生的基石。虹口区的“安心”志愿力量,默默织密社区安全网。

在“兴骑士驿站”,自强社工总社虹口工作站的社工正引导一群快递员进行“光影故事‘新’的力量”小组活动。手机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日常与心声。正是这些真实的表达,催生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由快递员组成的禁毒志愿者服务队。车轮滚滚,他们成为流动的禁毒宣传站,将安全知识送入寻常百姓家。

在曲阳路街道的小区里,由社区志愿者与专业志愿者组成的燃气安全志愿者穿梭在楼宇之间。面对“门难进”的困境,社区志愿者发挥“邻里情”优势,携手专业志愿者入户排查。3.3万余户的安检足迹,2000余起隐患的消除,守护的是万家灶台的温暖与安宁。

这份“安心”更跨越山海。7月末,京津冀暴雨洪灾牵动人心。虹口虹鹰救援队的志愿者闻汛而动,深入重灾区失联区域。十天奋战,成功搜救转移群众37人,装卸转移物资24车,完成环境消杀15万平方米……这已不是他们的首次远征,从2018年成立起,防汛防台、应急救援一线,总有虹鹰队员逆行而上的身影。6月底的贵州榕江洪灾救援,同样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与担当。

“暖心”相伴: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志愿服务的温度,在对“一老一小”及特殊群体的细致关怀中得以升华。

“一杯水,一句叮咛,换来的却是无价的信任与感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的李哲元同学,今年暑假多了一个新身份——爱心暑托班志愿者。像他一样的高中生志愿者,从被社会关爱的对象,转变为传递温暖的使者,用陪伴驱散孩子们的孤单。这份身份的转换,是爱心与责任的接力。

“这本册子比天气预报还准,哪家阿婆雨天关节疼,哪位爷叔药快吃完了,都记在这儿呢!”江湾镇街道的老伙伴志愿者谢志祥拍了拍手中磨出毛边的记录本。入伏以来,这位银发志愿者每天雷打不动地穿梭在社区楼宇间,为独居老人送药、打扫、日常陪伴,汗湿的背影成了社区里最动人的风景。老伙伴志愿服务计划自上线以来,虹口区有近3000名像谢志祥这样的“银发守护者”正编织着一张温暖的“邻里亲情网”——他们累计完成48万次上门服务,结对帮扶1.5万名高龄独居老人,这些“老伙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最好的养老,就藏在邻里相守的温情里。

科技也让关怀跨越障碍。虹口区残联志愿服务团队巧妙运用AR眼镜、VR设备等科技手段,为残疾人打开新“视”界。听障人士通过声文翻译顺畅交流,视障人士享受沉浸式有声阅读,肢体障碍者足不出户“云游”山河……现代科技在志愿者手中,化作传递温暖、消除隔阂的桥梁,极大提升了特殊群体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个人是星火,一群人便是璀璨星河。“虹心志愿”品牌以星火成炬之势,将志愿精神转化为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志愿精神已融入城市肌理——从文化宣讲到社区治理,从平安守护到民生保障,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虹口的每个角落,用专业与温情绘就“人民城市”的温暖底色。这份用奉献书写的文明答卷,正通过“虹心志愿”的实践,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品质。

来源:上海虹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