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民陆先生近日向记者提供了一段视频,这段10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热门项目“非洲大草原”多媒体展区,画面中,有近10位孩子擅自翻越围栏,进入标本展示区嬉戏玩耍。有家长鼓励孩子将较小的标本拿起,抱在手上拍照,还有一名小男孩直接骑上了一头成年狮子的
每到暑假
一些博物馆、艺术展
都会成为家长带娃消遣时间的好去处
今年上海自然博物馆人气火爆
人流量暴增
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不文明现象
有人硬闯展区
和展品“亲密接触”
有人在展馆里乱扔垃圾
混乱的现场引发热议
明明是寓教于乐的活动
为何家长们却纵容孩子们扰乱秩序?
孩子破坏展品
家长是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此
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孩子爬上标本
志愿者:曾有活体被摸死
上海市民陆先生近日向记者提供了一段视频,这段10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热门项目“非洲大草原”多媒体展区,画面中,有近10位孩子擅自翻越围栏,进入标本展示区嬉戏玩耍。有家长鼓励孩子将较小的标本拿起,抱在手上拍照,还有一名小男孩直接骑上了一头成年狮子的标本。
9日晚,记者联系到了该视频的发布者。据对方介绍,她们是来沪参观的两位初中生,这段视频拍摄于9日下午3点左右,当时“非洲大草原”多媒体秀展区人流量很大。她们到达时,已有不少孩子翻越围栏、进入展区内嬉戏攀爬。
10日中午,记者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核实情况。此时正值暑期观展高峰期,馆内已有四千多名观众。在B2层“非洲大草原”多媒体秀的出口处,记者看到,为了让互动体验更真实,该场馆为半开放式的布展,所有标本都未配备保护罩,仅在外围设置了木质栏杆,高度大约至成年人腰部。
不过,对于身高1米左右的小朋友来说,想要翻越栏杆还得有家长的助力。
遭殃的不仅仅是狮子标本。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者表示,以前海星馆也开放,游客可以上手互动触摸海星,但最后“海星都被摸死了”,开放活体动物参观时,也需要很多工作人员在一旁看着(维护秩序)。
这位志愿者坦言,由于动物标本经过特殊处理,馆方也从安全角度劝说家长保持距离,但仍收效甚微,有时还会遭到游客投诉。
该志愿者还表示,提醒游客时“还不能凶,不然马上被投诉。”当他们提醒儿童触摸标本可能不利于健康,家长还会反过来抱怨“你怎么不早说”。
擅自触摸可能会给标本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标本对环境湿度极为敏感,过高的湿度易使其皮毛滋生霉菌,而人体接触可能会直接干扰温湿度平衡,加速标本霉变、变色,还可能引发虫蛀危机。
此外,触摸时若不慎留下食物残渣,比如手上沾有的零食碎屑等,更是给小虫、老鼠等提供了食物来源。这些碎屑藏在标本缝隙中难以清理,久而久之会吸引害虫聚集,严重威胁标本的寿命和收藏价值。
垃圾乱扔、秩序混乱
官方呼吁文明观展
目前,馆方已在官网的参观须知中显著标注,提示游客爱护公共设施,避免与标本、模型的亲密接触。展区各处和重点展品周围也张贴有相关标识,提示文明参观。
此外,另一博主在社交平台发文反映,其在几日前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时观察到一些垃圾被随意丢弃在标本展池周围,甚至有些还出现在了标本附近。
“成堆的垃圾,像是刚野餐完了一样。”
该博主分享的内容引起广泛共鸣。有上海市民表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遵守文明规范,特别是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更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8月5日上午,记者在馆内见到,不少游客在观展过程中进食,不一会儿,地上就出现了一些食品外包装垃圾。
这些小件垃圾,或许只是学龄前儿童拿不住食物时不经意间掉落的碎屑,或者家长在翻包过程中,不慎掉落的杂物。但由于自然博物馆暑假期间,人流量很大,展厅内甚至会出现观展者摩肩接踵的情况,如此一来,个人随手掉落的杂物,累积在一起,也成了不小的数量,让原本整洁的环境,渐渐不堪重负。
更麻烦的是,对于大多数参观者来说,抢到自然博物馆的门票并不容易,为了多待几个小时、充分参观,许多游客都随身携带了午餐。中午11点左右,记者在馆内见到不少游客席地而坐,拿出水果、面包等各类食物,虽然大多数游客在吃完后会收拾、清洁,但难免有一些垃圾被遗落。
是博物馆管理失职
还是教育的缺失?
亲近自然博物馆,感受自然奥妙和人文情怀,这本是好事。但是,多名儿童翻越围栏触摸动物标本的场景还是令人忧虑。
博物馆的围栏不仅划定了物理界限,更象征着文明参观的底线。多名孩子跨越这道界限、硬闯展区,尽管暴露了博物馆的管理有一定疏漏,但主要还是缘于家长失责。
视频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翻越护栏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存在默许纵容的态度,这种放任心态可谓失职,确实不该。
未成年人的行为边界需要成人引导塑造,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公共场馆时,应教育孩子“欣赏而非触碰”等基本的参观礼仪。实际上,最好的教育方式恰恰是“使学生看不见教育的发生”。而博物馆正是实施这种潜移默化教育的绝佳场所。家长对孩子翻越围栏的行为视而不见,就错失了培养参观礼仪和公共意识的良机。
此外,游客在博物馆里触碰、损坏标本,也可能属于违法行为。对此,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伟律师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如果是博物馆的展品遭受损坏,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如果相关行为人的行为,对于博物馆等公共场所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构成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可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家长鼓励孩子实施不文明行为,是否也需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李大伟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监护职责。如果家长鼓励孩子触碰标本展品,实际上是在疏忽其监护职责,这违反了法律规定,家长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针对暑期参观博物馆的不文明现象,李大伟建议参观者应始终遵守博物馆的相关规定,尊重工作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高客流的时段,游客要有更多耐心,排队参观,不做出过激或不文明行为。如果带着孩子参观,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文明教育,教导孩子不能随意触碰展品,了解展品的保护价值。同时家长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不能纵容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同时,李大伟建议博物馆应确保标本的保护措施到位,针对身高较矮的儿童游客,可以加装适当的高护栏、透明保护罩等设施。对于可移动的标本,应考虑增加锁定或防护装置,避免游客随意触碰。
博物馆应在显眼位置张贴法律条款和文化保护的相关知识,加强游客对展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电子屏幕播放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者在展览中融入有关展品保护的教育内容。
“此外,对不文明行为应进行处罚,尤其是对损坏标本的行为,博物馆应追究其责任,依法追讨赔偿。”李大伟说。
文明参观的养成既需要“硬约束”
也需要“软引导”
博物馆不是游乐园
家长要以身作则
同时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礼仪教育
别让好奇变破坏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新闻坊、上海法治报、新闻晨报、法治网、新京报、上海科协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