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说中国:我在印尼鱼市看到了中国的“两山”理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4:12 2

摘要:抵达这里的翌日清晨,我们与海洋生态牧场项目团队一同出海,潜水监测海洋牧场情况。镜头里,海藻在海流中舒展,海绵附于岩礁,海参匍匐在沙床,蓝斑章鱼惬意穿行……这些海洋生物,见证了中印尼合作带来的“海底重生”。

2025年7月,深圳广电国际传播中心《直说中国》摄制组前往印尼南苏拉威西省首府望加锡,记录中印尼共建“海洋生态牧场项目”的进展情况。

抵达这里的翌日清晨,我们与海洋生态牧场项目团队一同出海,潜水监测海洋牧场情况。镜头里,海藻在海流中舒展,海绵附于岩礁,海参匍匐在沙床,蓝斑章鱼惬意穿行……这些海洋生物,见证了中印尼合作带来的“海底重生”。

沉默的海底,复苏的希望

“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在此交汇,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让这里成为世界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于当地渔民来说,这里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鱼仓”。但近年来,这片海域因为全球海洋升温、酸化、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珊瑚礁大片白化,海洋生物数量不断减少,生态系统面临严重挑战。

2021年,中印尼高校启动海洋生态牧场合作项目,来自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印尼哈山努丁大学的科研团队通力协作,以人工鱼礁投放和增殖放流为主要手段,让这片海域重新“活”起来。

中印尼海洋牧场合作项目在印尼开展人才培训班(2025年6月摄)

一块“礁”,也要因地制宜

人工鱼礁是人类在海底投放的人工结构,它模拟自然珊瑚礁,吸引鱼类前来觅食、栖息、避敌、繁殖。

《直说中国》摄制组于波尼坦邦岛附近海域进行水下拍摄(2025年7月)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邹磊磊教授介绍,最初在印尼海域投放的是在中国沿海行之有效的鱼礁结构,但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生态、鱼类种群、洋流环境与中国差异巨大,礁体出现了“水土不服”。于是中印尼团队反复实地考察、试验、论证,最终选定3套在中国都属首创的“定制方案”。其中,哈山努丁大学伊布教授结合本地生态所设计的“框架型+蜘蛛网型”的组合礁体结构最适合当地海洋环境。邹教授说,再好的方案也要因地制宜,中印尼智慧的碰撞,才最终孕育出真正适配印尼生态的“本土化中国方案”。

《直说中国》主持人张洪硕采访印尼哈山努丁大学教授伊布

渔民的眼睛里,有答案

在望加锡最大的鱼市,《直说中国》摄制组采访了多位渔民和鱼贩。虽然他们并不了解“生态牧场”是什么,但他们都真切感受到近两年来海洋生物的数量“开始增加了”。鱼市上一位百岁老渔民对我说:“只要对海好,对我们渔民好,我支持!”还有一位岛民,捧着盆里的小海龟说,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海龟宝宝,这里的生物种类比过去更丰富了,她的声音里满是惊奇与喜悦。

《直说中国》摄制组跟随中印尼海洋生态牧场项目团队深入印尼鱼市场、社区调研

这些改变,正是中印尼携手守护蓝色家园的生动注脚。广东海洋大学王学锋教授介绍,中国的增殖放流技术始终坚守生态优先和惠及民生两大原则。在印尼选择放流的鱼种不仅生态价值高,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石斑、东星斑等,这些鱼成活率高、活动范围小,既能修复生态,又能让渔民增收。

截至目前,中方团队已经在这里投放了砗磲和砗蚝贝苗400粒,东星斑、苏梅鱼、蜂巢石斑鱼等种苗2万尾。王学锋教授坦言,海洋生态牧场项目在印尼真正实施的时间有限,“效果跟踪和检测还在进行中,技术也需要不断提升。不同的海域有着不同的环境特质,中国团队来到印尼,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直说中国》摄制组探访印尼望加锡最大鱼市场

中国的增殖放流技术,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对于那些靠海吃饭的印尼民众而言,最真切的“绿色发展”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渔获变多,生态变好的实际改变。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印尼海洋生态牧场正是这一理念的跨海生动实践,它既让当地渔民鼓了钱袋子,又守护好了一方水土。随着“筑礁引鱼虾,海底变粮仓”模式不断完善,“两山”理念的国际价值在实践中愈发彰显,也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地村民欢送中方项目组

来源:直新闻

相关推荐